卷之五 溫病風溫痙濕 溫病風溫證治第二

類別︰子部 作者︰清•錢潢 書名︰傷寒溯源集

    夫 癥為外感證中之最劇。其毒厲之氣。往往夭札人性命。而仲景傷寒論中。于六經之證治。

    則 言之。諄諄詳盡。絕無一字論及 癥者。何也。其意蓋以中風傷寒。及溫病痙濕 等癥。皆人所自致。猶天地之氣。冬月溫暖。不能閉藏其來復之陽。少陽之生氣不布而疾疫饑荒。人身之腎。屬坎而為冬髒。

    真陽藏于兩腎寒水之中。若失精泄汗。寒水包藏之氣受傷。則藏陽敗泄。少陽之氣不能升發。而衛外之陽氣不密。

    風寒溫暑之邪。皆可乘虛而入。生氣通天論所謂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失之則衛氣解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又雲。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又雲。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寒水傷則陽不固。陽不固則外氣入。故曰冬傷于寒。春必溫病。此皆外感之內因也。故有內因則病。無內因則邪氣不能入。故雲雖有賊邪弗能害。仲景所以名之曰傷寒論。而不曰中風溫暑論也。叔和不達其旨。謬以冬傷于寒為傷寒。故有寒毒藏于肌膚之說。為千載之誤。至于疫病則不然。與傷寒大異。其有內因者固病。而無內因者亦病。何也。疫病之傳染。或一鄉之內。或一里之中。

    甚至連州跨郡。沿門闔境。濺染纏綿。老幼皆然。床連枕藉。煙火寂然。病氣盈室。親故不敢入其門。

    役不敢近其處。至于死喪相繼。腐 載途。若此者。豈皆盡有內因。乘虛而入邪。皆因疫氣沾染所致耳。

    所謂疫者。乃天地郁蒸之氣。如秋行夏令。冬行春令。春行初夏之令。全無閉藏清肅之氣。純是溫暖不正之邪。

    人在氣中。感觸而成瘟疫。一人始之。其毒厲之氣。從鼻息而入。其水土之邪。從食飲而入。病則脈頗相同。

    癥頗相類。遂相傳染。蔓衍牽連。如水之HT 至。如火之延燒。一時難止難滅。如天下之大工大役。無能免者。

    故謂之疫。其病狀雖有不齊。大概皆發 疹。所以 為時行疫氣之所致。非傷寒條例中病。故論中但有中風傷寒。溫暑痙濕 之病。而無發 一證也。然發 時疫。以仲景之用心。豈竟棄置而弗論哉。夫仲景所撰。

    原雲傷寒卒病論合十六卷。以理度之。必非漫然棄置。大約在卒病論六卷之中。其六卷既失。遂至遺亡而不得見耳。顧名思義。蓋以忽然得之。故曰卒病。時疫乃厲氣所染。非積漸所致。豈非卒病乎。後人以卒病疑為雜病者。大謬不然之論也。觀其附于傷寒論之後。必非雜病之緩而可待者。故知其為卒病無疑也。然而 疹之發。皆因時行之一氣所使。非關人事。所以一人始之。則凡病者皆然。若無此氣。則雖有時行之他病。而絕無 疹矣。朱奉議活人書第十三問雲。夏月天氣大熱。玄府開。脈洪大。正宜發汗。但不可用麻黃桂枝熱性之藥。須于麻黃桂枝湯中。加石膏黃芩知母升麻。不加則轉助熱氣。便發 黃。此論頗合大青龍之義。未為不可。其他謬說。及節庵陶華所雲誤投熱藥。或當汗不汗。當下不下。汗下未解所致。皆不經之論也。夫 黃皆時疫之氣。其發越之候。

    遲速不齊。有六七日而出者。有十日半月而出者。更有寒熱頭痛表證既解之後。重復發熱而出者。有始終不得出而死者。此等或可委之于用藥之誤。至有才見發熱。並未服藥。不二三日而斑點即見者。

    豈亦誤用麻黃桂枝辛熱之藥而然邪。亦有春秋並無天時之大熱。及隆冬盡遇嚴冽之寒天。而亦發者。豈亦夏月天氣大熱而然邪。若雲玄府開。則已汗自出。脈洪大則已屬陽明。又非玄府緊閉。脈浮緊可汗之寒邪表癥矣。而雲正宜發汗。則仲景之法已亂。六經之序已淆。且不論傷寒中風溫暑。又不分寒熱虛實而概加諸藥。使後人顛倒錯亂。其可謂之活人書乎。全生集乎。總由卒病論六卷遺亡。無 證之明文可征耳。二書盛行于世。令人視桂枝麻黃兩湯為鴆毒。坐視人之夭枉而莫之敢用者。非此說入人之深。

    漸漬日久之害乎。


如果你對傷寒溯源集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傷寒溯源集》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