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少陰篇 少陰前篇證治第三

類別︰子部 作者︰清•錢潢 書名︰傷寒溯源集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此言少陰之表證也。曰始得之者。言少陰初感之邪也。始得之而即稱少陰病。則知非陽經傳邪。

    亦非直入中髒。乃本經之自感也。始得之而發熱。在陽經則常事耳。然脈沉則已屬陰寒。篇首雲。無熱而惡寒者。發于陰也。發于陰而又發熱。是不當發之熱。故雲反也。況少陰證中。以惡寒厥冷為本證。

    邪在陰經。本難發汗。然臨證之時。有經有權。察其發熱。則寒邪在表。胗其脈沉。則陰寒在里。表者。

    足太陽膀胱也。里者。足少陰腎也。腎與膀胱。一表一里而為一合。表里兼治。故以麻黃發太陽之汗。

    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溫少陰之里。以補其命門之真陽。又以細辛之氣溫味辛。專走少陰者。以助其辛溫發散。三者合用。補散兼施。雖發微汗。無損于陽氣矣。故為溫經散寒之神劑雲。

    x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x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

    言邪入少陰。已得之二三日。而猶可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其汗者。以二三日無脈微沉細。吐利厥冷煩躁之里證故也。非若下文所謂脈沉細數。則為在里而不可發汗。及脈微者為亡陽而不可發汗也。曰無里證。則有表證可知。故微發汗也。但較之前條。無反發熱脈沉之甚。故不須更用細辛之溫散。又以甘草緩其性而和之。則有等差降殺之不同矣。

    x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x 麻黃(二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此所以證前反發熱之意也。素問熱論雲。一日太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以此言之。則一二日。非少陰受病之時也。非其時而見少陰證。亦本經自受之病。

    非傳經之邪也。口中和者。言口中不燥渴。足見里無熱邪也。若三陽熱證。不待熱邪歸里。而已口中不和矣。口中和。則知陰寒在里矣。前雲反發熱。則太陽尚有發熱之表邪。此雲背惡寒。則陽分亦有陰寒之見證矣。夫督脈者。人身陽脈之都綱也。且太陽之經脈四行。皆挾督脈而行于兩旁。素問金匱真言論雲。

    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以背為陽而亦惡寒。則內外皆寒矣。然但惡寒而不發熱。則知非三陽表證之惡寒。乃陽虛生外寒也。以口中和而知其里。背惡寒而知其表。曰少陰病。則又知脈之微細。三者合而胗之。自表至里。皆屬虛寒。是以知真陽虛憊。陰邪莫制矣。故當灸之。謂灸少陰之脈穴。如涌泉。

    然谷。太溪。復溜。陰谷等井滎輸經合。即素問三部九候論之所謂下部地。足少陰也。王啟玄注雲。謂腎脈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太溪之分。動脈應手者是也。灸之者。所以溫少陰之經也。更以附子湯主之者。又所以溫補其腎家之真陽。而散其寒邪也。附子湯與真武湯之藥物相仿。真武湯因腹痛四肢沉重。下利而有水氣。

    或咳或嘔。邪氣未去。故不用人參之補。而加生姜以宣通陽氣。辛散陰邪。附子湯之用。雖背惡寒。乃陽虛所致。

    非在表之寒邪。口中和則里亦無邪。故用補氣之人參。以裨附子之溫補。佐之以術芍。所以扶中土而斂陰氣。

    蓋五行無土不成。水髒之邪。非土莫制也。茯苓淡滲。導入水源。而成入腎補陽之劑。王太僕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如下文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以脈沉論之。皆非太陽傷寒脈緊之體痛骨節疼可比。故亦以附子湯主之也。但附子二枚。恐其辛熱太甚。或如真武湯之一枚可耳。不然。臨證時權其輕重。乃為合法。未可執泥以為定法也。

    x附子湯方 x 附子(二枚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身體骨節痛。乃太陽寒傷營之表證也。然在太陽。則脈緊而無手足寒之證。故有麻黃湯發汗之治。此以脈沉而手足寒。則知寒邪過盛。陽氣不流。營陰滯澀。故身體骨節皆痛耳。且四肢為諸陽之本。陽虛不能充實于四肢。

    所以手足寒。此皆沉脈之見證也。故謂之少陰病。而以附子湯主之。以溫補其虛寒也。即此推之。太陽篇之發汗病不解。虛故也。以芍藥甘草附子湯。及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主之者。皆汗多亡陽。陰盛陽虛之證。即此義也。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脈沉者。浮候取之則全無。中候切之猶未見。重按之而方得也。沉則在里在下。沉則為陰為寒。曰急溫之。

    則知非沉數沉實沉滑之沉。乃沉遲沉細沉微之沉也。脈沉為邪入少陰。下焦之真火衰微。陰寒獨盛。故當急溫之而宜四逆湯也。若不急溫。則陽氣愈虛。陰寒愈盛而四肢厥逆。吐利煩躁之變作矣。

    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但惡寒而不發熱。為寒邪所中也。蜷臥者。蜷曲而臥。諸寒收引。惡寒之甚也。時自煩。欲去衣被。

    乃陽受陰迫。虛陽上浮。煩躁不寧。乃真陽欲去之機也。然自煩而欲去衣被。則陽氣猶存。溫經復陽之治可及。

    故曰可治。


如果你對傷寒溯源集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傷寒溯源集》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