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 辨濕溫二

類別︰子部 作者︰清•呂震名 書名︰傷寒尋源

    門人問曰。夫子本仲景法而言濕溫之為病。既可比類以通其義矣。然仲景言濕病曰風濕。曰寒濕。此顯然可稽者。不識治法可與濕溫相通否。答曰。此同一濕病而治法判然不同。今且與子先論風濕。仲景言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其稍輕者。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重則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則痛劇。或身微腫。甚至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此其證雖有輕重不同。總由風濕中入關節。浸淫于皮膚筋骨之間。並無里邪。故仲景于風濕相搏證。特著出不嘔不渴四字。以明與濕溫有別。風濕相搏之證。法當汗出而愈。但大發其汗。風氣去。濕氣在。只取微微似欲汗出者。此為風濕俱去。閱仲景方。主用術以理脾勝濕。更藉附子之大力。迅走衛外。追風逐濕。絕不雜一毫風藥。自得微汗而解。此與中風病之主用桂枝。必賴芍藥甘棗。和營分以托出衛邪者同義。設以此等劑而誤施之既渴且嘔之濕溫病。不立速其斃者幾希。又濕家之為病。身色如似燻黃。發黃之證。不惟濕熱已也。寒濕在里。亦能發黃。仲景有不可下之戒。以其別于濕溫病也。而曰當從寒濕中求之。則當以溫藥祛寒勝濕不言可知矣。子欲知濕溫。當知濕證中又各有表里寒溫之不同。能辨于其似。則濕溫之真面目始見。欲知濕溫之別于風濕寒濕。當先審其口之渴與不渴。在他證皆可或有或無。斷未有溫邪內伏。而口不渴者。此要訣也。


如果你對傷寒尋源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傷寒尋源》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