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集 大青龍湯

類別︰子部 作者︰清•呂震名 書名︰傷寒尋源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五十粒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此即合麻桂二方。去芍藥而加石膏也。按桂枝主風傷衛。麻黃主寒傷營。此則傷風見寒。傷寒見風。主大青龍。方中行喻嘉言皆以此分為三大綱。疏太陽上中下三篇。程郊倩謂本論太陽煩躁一條。系寒溫雜邪。溫得風而陽熱化氣。陰寒在表。郁住陽熱之氣在經。而生煩熱。熱則並擾其陰而作躁。故加石膏于麻黃湯中。使辛熱之氣變為辛涼。則寒得麻黃湯之辛熱而外解。熱得石膏之辛涼而內解。又以傷寒脈浮緩一條。屬小青龍湯。大字系坊本之訛。而柯韻伯又謂此屬麻黃證之劇者。由風熱相搏。故倍麻黃以發汗。加石膏以除煩。不宜以風寒兩傷立說。愚按經文中風脈浮緊。傷寒脈浮緩。本自回環互說。若攔入溫熱一路。則溫熱未有內郁而不口渴者。何以本文並不言渴。而發熱惡寒身疼痛。皆中風傷寒互見之證。雖煩躁似屬熱象。亦因不汗出。則風寒之邪無從解。邪無從解。則郁而成熱。因致煩躁。故方中麻桂生姜辛熱之藥。用至十兩有奇。而石膏僅如雞子大一塊。又得甘草大棗相輔。借其生津之妙用。以作汗而除煩止躁。謹將經文兩條闡發于後。

    經雲。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按太陽中風。脈當浮緩。是桂枝湯證。今浮緊是見寒傷營脈。又發熱惡寒身疼痛而不汗出。又與中風之汗自出者不同。不汗出則風邪之傷衛者。得寒凝而多束。寒邪之傷營者。得風拒而內郁。內煩外躁。正陽氣壅遏不宣。將致化熱入里之候。治法雖仍不離乎麻黃桂枝而證已見煩躁。

    辛熱之性。慮劫傷津液。故加入石膏。且得棗甘相輔。用以生津而保液。此正立方入微入細處。不可概執石膏為涼解之品也。

    又經雲。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按傷寒二字。便已括無汗而喘之證在內。傷寒脈當浮緊。是麻黃湯證。今浮緩是見風傷衛脈。傷寒體重。身疼腰痛骨節疼痛。今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則又非全屬傷寒證。其為風寒錯雜之邪顯然。以無汗而喘之傷寒病。又得風之陽邪相合。非惟桂枝湯中之芍藥不宜用以斂陰。即麻黃湯之純行辛熱。亦恐有礙風邪。則宜理肺金清肅之氣。佐麻桂以驅風散寒。故不得不借資于石膏矣。此條徐靈胎疑有錯簡。程郊倩謂小青龍之誤。總由忘卻傷寒自有無汗而喘之本證在。至張令韶又謂此證太陽兼太陰。此方即越脾之義。尤鑿。

    按大青龍原為陽氣壅實。汗不出者立法。若汗出惡風。便是中風之本證。只取和營衛以解肌。誤服此湯。即致厥逆筋惕肉 種種亡陽之變。然風寒兩傷之證。又必辨無少陰證相雜。蓋少陰之脈微細。正恐與太陽浮緩浮弱之脈相混。喻嘉言謂無少陰證。仲景原文。但重乍有輕時六字。早已挈明。言但身重而無少陰之欲寐。其為寒因可審。況乍有輕時。不似少陰之晝夜俱重。又兼風因可審。此解頗為入細。至成注謂不久厥吐利。則尤辨證之顯者矣。再按青龍取義。諸家皆神其說。以形自己一篇絢爛文本。余則謂其理甚庸。試觀夏日地中之陰氣未升。而天上之陽威已極。人在氣交之中皆苦炎熱。霎時間龍升雲興。滂沱遍野。人皆精神爽慧也。天地郁蒸。得雨則和。人身煩悶。得汗則解。其理本庸。惟其庸也。正其所以神乎。


如果你對傷寒尋源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傷寒尋源》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