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二) 少陰本病述古

類別︰子部 作者︰清•吳坤安 書名︰傷寒指掌

    但欲寐。口燥咽干。咽痛。吐。吐利。下利。

    少陰癥。仲景以脈微細、但欲寐為主病。此指正氣之虛。非示邪氣之實也。凡舌干口燥。心煩。泄利下重。是少陰實邪見象。引衣蜷臥。下利清谷。腹痛吐瀉。是少陰虛寒見證。脈以沉實有力為實熱。沉細無力為虛寒。須分屬之。又煩為陽。躁為陰。少陰以煩為生機。躁為死兆。

    邵評:此辨少陰虛寒實熱之見癥脈象。分際極清凡初起發熱身痛。而頭不痛。脈沉而微細。無里癥。但欲寐者。此少陰感寒之表癥也。宜麻黃附子細辛湯峻汗之。若發熱在二三日後。麻黃附子甘草湯微汗之。蓋少陰與太陽為表里。故發熱。即可發汗。是假太陽為出路也。

    邵評:三陰無表熱見癥。少陰病反發熱。是外連太陽之表也。故用麻附細辛發汗溫經。在二三日後。見癥稍緩。方內去細辛而用甘草者。用藥亦緩也。

    若惡寒身痛。手足冷。骨節痛。口中和。而脈沉者。是表里俱寒也。附子湯大溫大補之。

    邵評:寒傷腎陽。陽氣大虛。故專用溫補。

    若下利清谷。里寒表熱。手足厥冷。脈微欲絕。但欲寐者。此太陰轉少陰也。四逆湯主之。

    邵評:寒邪轉入少陰。而陽大虛。不能內守。治以扶陽散寒。此即俗名漏底傷寒癥之正法。

    若反不惡寒。或咽痛。干嘔腹痛。面赤。或利止。脈不出。此下元虛極。陰癥似陽也。通脈四逆加人參主之。蓋蔥體空味辛。能入肺以行營衛之氣。姜、附、參、甘。得此以奏捷于經絡之間。

    而脈自通矣。

    邵評:寒中少陰。陰盛格陽。陽被寒郁。故見此假熱之癥。用通陽散寒之法。

    若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者。此坎中陽虛。不能以制陰水。致陰濁停蓄。宜真武湯。

    壯元陽以消陰翳。培陽土以泄陰水。則開闔得宜。小便自利。腹痛諸癥自除矣。

    以上諸條。皆少陰虛寒之證。

    邵評:腎陽虛弱。水氣濁陰凝蓄。用壯陽泄濁。以利水氣一法。

    按手足厥冷。專指指掌言。四逆兼脛臂言。故少陰下利。手足厥冷。猶為可治。四肢逆冷則死。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心煩不眠。小水不利者。此少陰陽邪停水也。宜豬苓湯主之。使熱邪從小便而出。諸癥自解矣。

    邵評:此少陰陽邪挾水氣上逆為病。用滋陰利水。導熱下行一法。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此傳經熱邪擾動少陰之陰。腎水虧。

    則君火旺。故以芩連瀉心。膠黃育陰。且雞子黃色赤而通心。阿膠色黑而通腎。坎離合治。自然熱清而煩解。

    少陰病。四逆。泄利下重。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四逆散主之。此陽經熱邪擾于陰分而厥也。蓋四逆。有寒熱之分。胃陽不敷于四肢為寒厥。陽邪內擾于陰分為熱厥。寒則下利清谷。熱則泄利下重。故用芍藥枳實以清泄之。柴胡以升散之。則升降利。而厥逆諸癥自解矣。

    以上三條。皆陽經熱邪傳里。但不轉屬陽明。故不用承氣。

    邵評:此陽邪傳里。少陰熱厥證。因陽邪陷入陰中。陽內而陰反外。以致陰陽脈氣。不相順接。而為四逆。

    此熱厥也。或咳或悸等癥。皆因水氣為患也。少陰樞機無主。故有此或然之癥。用四逆散以斂陰泄熱。

    以散四逆之熱邪。後隨癥加味。以治或然之癥。此少陰氣分之下劑也。

    少陰病。有大承氣急下者三癥。一曰得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一曰自利清水。

    色純青。心下痛。口干燥。急下之。一曰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此皆陽經熱邪傳里。銷爍腎液。以致胃中大實。病已轉屬陽明。故用承氣急下。

    邵評:少陰用承氣急下三癥。此是陽經熱邪。傳入少陰。髒不能容。則還而轉屬陽明胃腑。腑實燥熱。灼耗腎精胃液。而見口燥咽干。下水便秘腹脹等癥。故急下之。以救陰液。


如果你對傷寒指掌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傷寒指掌》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