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傷寒變癥 吐蛔

類別︰子部 作者︰清•吳坤安 書名︰傷寒指掌

    胃氣虛寒 素有內寒之人。復感寒邪。當溫中散寒。若大發其汗。胃中谷氣化汗外達。則胃氣轉餒。蛔失谷氣以養。則不安而上逆。仲景雲。病患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是也。故凡傷寒吐蛔。雖有大熱。忌用寒涼。乃大凶之兆。急用理中湯去甘草。加椒梅主之。

    蓋蛔聞甘而起。遇酸而伏。見苦則安也。蛔吐不止者死。吐蛔不能食者亦死。(以上述古)

    邵評:中陽虛而受寒。宜溫中散寒為治。反大汗之。則胃陽益傷。不能化谷氣以養蛔。則蛔上逆。而從口出也。蓋陽虛而有寒邪。復發汗以傷其陽。則胃陽虛而胃中冷。故用椒梅理中湯法溫之。

    肝邪犯胃 按吐蛔。仲景列于厥陰篇內。則為肝邪犯胃可知。凡傷寒如見寒熱。

    干嘔。心胸格拒。或吐痰涎濁沫。或吐酸苦黃綠之水。或吐蛔下蛔。皆屬厥陰乘犯陽明。治宜泄肝和胃。如川連、桂枝、烏梅、川椒、(炒黑)生白芍、淡吳萸、(鹽水炒)黃芩、茯苓之類。如泄肝和胃不效。乃胃中虛空若谷。客氣逆犯上沖。須鎮逆安胃。宜人參、茯苓、半夏、代赭石、炒川椒、烏梅肉、川楝子之類。

    邵評:厥陰屬肝木。為至陰之經。陰極則陽生。木中有相火。凡病邪傳入厥陰。深沉之至邪。每挾木火內燔。勢必順陽明而犯胃。傷耗陰津胃液。而見癥如此。治宜泄厥陰以安陽明為法。

    邪陷厥陰 傷寒暑濕溫熱之邪。上阻氣分。則身熱耳聾。入于營分。則舌絳神昏。

    治法當清解心營肺衛。如連翹、淡竹葉、滑石粉、川貝母、天竺黃、鮮菖蒲、炒竹茹、綠豆皮之類。以清上焦。若身熱不解。口渴胸痞。耳聾干嘔。吐蛔拒納。此暑濕內蒸。其邪漸結厥陰之界。乃險癥也。宜川連、半夏、枳實、菖蒲、茯苓、黃芩、干姜。苦辛以開內結。

    邵評:溫熱暑濕之邪。從口鼻吸受。始在上焦氣分。或漸入營。與傷寒見癥不同。

    治法亦異。當宗河間三焦立法。分心營肺衛論治。上焦之邪不解。蔓延中下而入里。可以治同傷寒。故治溫暑與傷寒。始異而終同也。惟藥味宜輕清。宣泄上焦。滌痰化熱。

    邪結氣分 如吐蛔與飲。脕悶口渴。舌苔白中帶黃。此濕熱結于氣分。胃中不和而蛔逆也。宜二陳加干姜、川連。(以上參葉案)

    邵評:此痰飲挾濕熱。結于陽明氣分。胃熱氣逆。而蛔上出。胃有痰熱。則舌苔白中帶黃。邪內結。則脕悶。用二陳以化痰。姜連以開痞達邪。


如果你對傷寒指掌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傷寒指掌》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