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瘟疫九傳 濕癥(合參)

類別︰子部 作者︰清•吳坤安 書名︰傷寒指掌

    張司農謂。暑邪之害甚于寒。因作暑癥全書濟世。竊以為濕邪之害。更有甚于暑者。蓋盛暑之時必兼濕。而濕盛之時不兼暑。暑邪止從外入。而濕邪兼乎內外。暑邪為病。驟而易見。濕邪為病。緩而難知。凡處澤國水鄉者。于濕癥尤宜加察焉。如外感之濕。著于肌表者。或從雨霧中而得。或從地氣潮濕中而得。或上受。或下受。或遍體均受。皆當以解肌法微汗之。兼風者。微微表散。兼寒者。佐以溫藥。兼熱者。佐以清藥。此外受濕邪之治也。如內生之濕。留于髒腑者。乃從飲食中得之。凡膏粱酒醴。甜膩濃味。及嗜茶湯瓜果之類。皆致內濕。治法不外上開肺氣。下通膀胱。中理脾陽為治。然陽體多成濕火。而陰體多患寒濕。又當察其體質陰陽為治。用藥之法。當以苦辛寒治濕熱。苦辛溫治寒濕。概以淡滲佐之。甘酸膩濁之品。在所禁用。前太陰新法內。已陳濕邪之概。茲特參濕邪之兼癥。而以表里三焦分治焉。若夫濕邪變幻之態。為病非一。當以雜癥各門求之可也。

    脾虛多中濕。一身盡痛為濕。有表有里。有濕熱。有寒濕。有風濕。

    濕痹 痹者。痹著不去也。論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濕。

    亦曰濕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此宜五苓散主之。發黃加茵陳。

    風濕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又曰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 湯主之。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雲。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

    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頭中寒濕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用香瓜蒂一味為末。吹鼻中。黃水立下則愈。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以上述金匱)

    表濕 關節疼痛。脈浮而濡。四肢痿弱。此濕邪在表也。小便利者。桂枝湯加川羌、白術等。微汗之。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加減。

    中濕 若關節重痛。浮腫喘滿。腹脹煩悶。昏不知人。脈沉而緩。或沉而細。此名中濕。宜升陽除濕湯。或白術酒。

    破傷濕 有破傷處。因澡浴。濕氣從瘡口入。其人昏迷沉重。狀類中濕。名破傷濕。宜白術酒。

    濕熱 脈濡細而數。發熱身痛。小水短澀。或身目俱黃。屬濕熱。宜五苓散。加生梔、黃柏、茵陳、秦艽。

    寒濕 脈沉遲而濡。身無熱。但吐瀉。口不渴。小水清利。身痛重著。或手足腫痛者。

    為寒濕。宜分滲兼溫中。胃苓湯加炮姜、木瓜。重者加附子。按論雲。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者。此寒濕也。又雲。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

    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亦風濕兼寒也。

    風濕 脈浮身重。不能轉側。自汗。或額上多汗。此乃先傷于濕。又冒風所致。宜微汗之。漬漬然似欲汗者。風濕俱去矣。大羌活湯。

    濕痰 脈沉緩而滑。四肢流注。或項背強。恆見于肥白人。屬濕痰。宜二陳、二術、桂枝、羌活等加減。

    脾胃受濕。則沉困無力。怠惰好睡。須二術為君。上部濕。蒼術最烈。下部濕。升麻提之。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滲泄。濕盛身痛。羌活勝濕湯、平胃散之類。風濕相搏。一身盡痛。自汗者。防己黃湯。濕盛身痛。小便不利。體重發渴者。五苓散加川羌一倍。煎服妙。(以上諸條參治法匯)

    濕著肌表 如發熱身痛。脕悶不渴。舌苔白膩。或汗出不解。此濕邪著于肌軀之表也。宜解肌滲濕。如桂枝、秦艽、紫甦、二陳、厚樸、姜皮、茯苓皮之類。

    濕留氣分 凡發熱身痛。汗出則解。繼而復熱。脈來濡緩。舌苔白膩。此濕邪阻于氣分。熱自濕中來。徒用清熱藥不應。宜茯苓皮、大腹皮、滑石粉、黃芩、通草、半夏、豬苓之類。以逐氣分之濕。熱自除矣。

    太陰濕伏 凡身體沉重。不能轉側。四肢乍冷。目黃脕痞。自利。語言欲蹇者。此濕邪伏于太陰。以致脾陽不運而然也。宜健脾兼分利。茅術、厚樸、茯苓皮、草蔻、菖蒲、廣皮、木瓜、澤瀉之類。如口內生白疳。而仍不渴者。此濕滯于中。氣蒸于上也。治在氣分。茅術、米仁、豬苓、澤瀉、廣皮、桔梗、寒水石之類。如痞結胸滿。飲食不進。舌黃微渴。此濕熱傷脾也。宜瀉心法。半夏、茯苓、川連、厚樸、茅術、通草。

    濕熱內結 如寒熱腹滿。小便不利。此濕熱內結也。宜走濕清熱。茅術、赤小豆、茵陳、茯苓皮、厚樸、黃柏、澤瀉之類。

    酒濕傷胃 脕中食阻。痛而嘔吐。或目色金黃。此酒濕傷胃所致。宜以苦辛寒為治。半夏、枳實、姜汁、黃連、豆豉、茵陳之類。

    濕兼痧穢 穢濕從口鼻吸入。則膜原先受。分布營衛。先嘔逆。次寒熱。頭脹身痛。

    小便不通。舌苔白膩。渴不多飲。當以芳香淡滲兼施。俾穢濕濁邪可以分消。宜廣皮、藿梗、郁金、茅術、米仁、茯苓皮、豬苓、大腹皮、石菖蒲、通草。

    濕熱兼穢 暑濕兼穢氣。都從口鼻觸入。必由膜原以走中道。踞募原。則寒熱交作。走中道。則不食不饑。口渴舌黃。胸痞腹脹。治宜清熱開郁。兼芳香逐穢。梔豉湯。

    加藿香、川郁金、白蔻、枳實、制連、蔞皮、桔梗之類。若小水不利。加赤小豆、赤茯苓之類。腹脹甚。加厚樸、大腹皮。

    濕熱為痹 外受濕熱之邪。內進甜膩之物。則濕聚熱蒸。蘊于經絡。寒戰熱熾。骨骱煩疼。舌苔灰膩。面目痿黃。此濕熱入于經絡為痹也。濕家忌汗。宜苦味辛通為治。防己、杏仁、滑石、半夏、米仁、連翹、山梔、野赤豆皮、路路通之類。更有暑濕風邪混雜。阻于氣分。氣不主宣。右肢若廢。頭脹胸痞。法當通陽驅邪。

    杏仁(三錢) 生米仁(三錢) 桂枝(五分) 厚樸(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漢防己 (一錢五分) 白蒺藜(二錢) 片姜黃(一錢)

    三焦濕郁 發熱後。神識漸昏。小腹硬滿。大便不下。此暑濕氣蒸。彌漫三焦。乃諸竅阻塞之兆。氣分結邪。忌用滋膩。須桂苓甘露飲法。茯苓、豬苓、滑石、寒水石、晚蠶砂、皂莢子去皮。(以上參葉案)


如果你對傷寒指掌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傷寒指掌》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