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不可發汗證

類別︰子部 作者︰宋•龐安石 書名︰傷寒總病論

    脈浮緊,法當身痛,當以汗解。假令尺中脈遲,為榮氣不足,血少故也。(前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宜桂枝湯,不責榮不足,蓋尺脈長大而遲也。此若軟緊而遲,不可汗,宜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

    桂枝(三分) 生姜(三分) 芍藥(一兩半) 甘草(半兩) 棗(六枚) 飴糖(二合半)

    咀,水二升半,煮取九合,去滓,方下飴糖,煎令化。每溫飲一湯盞,日進二三服。尺尚遲,再作一劑,入人參加半兩同煎最良。舊有微溏或嘔者,不用飴糖也。兼治傷寒一二日,胸中悸而煩,及汗後身疼,脈沉遲。又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小建中湯;不瘥,與柴胡湯。(方在和表證中。)

    龐曰︰凡脈緊,病必無汗,唯濡而緊,病必自汗。勿誤行桂枝,宜建中湯也。

    脈濡弱,不可發汗,汗則厥而煩躁,不得眠。

    諸動氣在心腹上下左右,不可發汗。

    龐曰︰諸脈動數微弱,不可發汗。(以上並宜建中湯。若煩躁者,宜竹葉湯。)

    竹葉湯治虛煩,病似傷寒,身亦熱而煩躁,頭不痛,身不疼,脈不數者。兼治中 ,渴吐逆而脈滑數者,及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並宜服之。

    淡竹葉(半把) 石膏(四兩) 半夏(三分) 人參(半兩) 甘草(半兩) 麥門冬(二兩)粳米(一合,淘過)

    細銼,以水五升,煎二升半,米熟去滓。溫飲一盞,日進三服,夜二服。嘔者,加生姜一兩半,不嘔不用。

    虛煩或嘔吐,脈弦細芤遲,手足微寒,胸滿者,橘皮湯主之,兼治暴煩下利。(方在太陰證中。)

    四逆不可發汗,發汗則聲嘶,舌萎不得前,言亂楮眩者,命將難全。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微絕,手足不能自溫者,干姜甘草湯主之。(方在太陰證中。)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瘡家,雖身痛,不可發汗,汗出則 。(以癰瘡家膿血過多。)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汗出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則吐水。(動者,謂心腹中虛氣動,若誤汗有此證,先宜五苓散三服,方在可水證中。次服竹葉湯,方在前。)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出則筋惕肉 ,此為逆,難治。(但先服防風白術散,次服建中湯,方在前。)防風白術散

    防風(一兩) 牡蠣粉(半兩) 白術(三分)

    細末,溫米飲調下二錢,日二三服,汗出續與建中湯。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沖,正在心端,李根湯主之。

    半夏(半兩) 桂枝 當歸 芍藥 黃芩 甘草 人參(各一分) 茯苓(三分)

    粗末,每五錢水二盞,姜三片,甘李根白皮一團,如雞子黃大,煎八分,通口,日三五服。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心中大煩,骨節苦痛,目運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前,先服大橘皮湯;得吐止,後服建中湯。大橘皮湯(亦主手足冷嘔噦。)

    橘皮(一兩半) 生姜(二兩) 棗(二十四個) 甘草(半兩) 人參(一分) 竹茹(半兩)

    咀,水三升,煎一升半,去滓。溫服一盞,食頃再服。不當汗而強汗之,則津液枯槁而死。


如果你對傷寒總病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傷寒總病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