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解仲景脈說

類別︰子部 作者︰宋•龐安石 書名︰傷寒總病論

    龐曰︰動脈見于關上下,無頭尾,厥厥動搖,名曰動也。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關位佔六分,前三分為陽,後三分為陰。若當陽連寸動而陰靜,法當有汗而解。《素問》雲︰陽加于陰謂之汗。當陰連尺動而陽靜,則發熱,《素問》雲︰尺粗為熱中。若大汗後,形冷惡寒者,三焦傷也,此是死證。脈按之虛軟,戰汗而解;脈按之有力,躁汗而解;脈虛微,必經汗吐下,無津液作汗,陰陽自和愈。

    趺陽在足大指次指間,上行五寸,是足陽明胃脈也。(名曰沖陽穴也。)

    少陰脈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是足少陰腎脈也。(名太溪穴。)

    仲景雲︰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謂醫者只憑尺寸,不診沖陽、太溪也。

    龐曰︰寸口脈浮大,浮為虛,醫反下之,為責虛取實;大為無血,反飲冷水,令汗大出,為守空迫血。致趺陽脈亦浮虛,虛寒相搏,則噎也;若趺陽脈不浮而但滑者,則胃寒而噦矣。

    龐曰︰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而中人,伏毒氣于少陰經,始雖不病,旬月乃發,便脈微弱,法先喉痛似傷,次則下利。喉痛半夏桂枝甘草湯主之;下利有諸證,用通脈四逆湯主之。(方在少陰證中。)此病三二日便瘥,古方謂腎傷寒是也。

    半夏 桂枝 甘草 生姜(各一兩)

    咀,以水三升,煮一升,每一盞,細呷之。

    龐曰︰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謂時當溫,必將理以涼;時當暑,必將理以冷,涼冷合宜,不可太過,故能扶陰氣以養陽氣也。時當涼,必將理以溫;時當寒,必將理以熱,溫熱合宜,不可太過,故能扶陽氣以養陰氣也。陰陽相養,則人氣和平。有人好攝生者,盛暑亦復衣避風,飲食必熱,而成發黃脫血者多矣。盛寒之時,方宜暖,當服以涼藥而成吐利腹痛者多矣。此皆憑庸人妄傳,以為實理,往往橫夭而尚不覺知,深可傷也。此是平人將理之法,其有夙熱痼冷者,須當順其性爾。


如果你對傷寒總病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傷寒總病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