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曰。脈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龐氏雲。宜大承氣湯。雍曰未可也。更宜詳余證。可下則下之。
又曰。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又曰。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常氏雲。可四逆湯、甘草干姜湯。(金匱方)
又曰。病患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常氏雲。可豬膚湯。雍曰。少陰有伏氣。病亦如傷寒。法先咽痛。次必下利。與前證相似。古人謂之腎傷寒。其病輕。不傳經。治法不可同。咽痛則半夏桂枝甘草湯。下利用四逆湯。二三日即愈。
又曰。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常氏雲。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以救火逆。豬苓湯、五苓散以通小便。
又曰。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里。不可發汗。
又曰。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雍曰。可附子湯。
又曰。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又曰。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常氏雲。可當歸四逆湯。
又曰。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常氏雲。吳茱萸湯。雍曰。凡少陰病。煩躁者。不可下。先服吳茱萸湯。以煩躁非實熱。且手足多逆冷也。
又曰。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又曰。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又曰。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常氏雲。少陰。太溪穴也。龐氏雲。言發熱者。謂其身發熱也。太溪穴。在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
又曰。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常氏雲。可桃仁承氣湯、芍藥地黃湯。(未見方)
又曰。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常氏雲。可芍藥地黃湯。雍曰。仍灸太溪。三陰交。及涌泉穴。
又曰。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雍曰。灸太溪等穴。仍服四逆湯。
又曰。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龐氏雲。煩躁者。內煩躁也。與吳茱萸湯。正宜細審其生死也。
又曰。凡少陰四逆者。宜溫之。
雍曰。此正仲景吳茱萸湯證。不當不治。仍灸太溪。
又曰。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龐氏雲。此當是少陽冒昧。汗 然出。脈勻小浮者。少陰無眩冒之證。雍日。千金翼作少陰。
又曰。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千金翼同。一作吐利而躁逆者死。)龐氏詳定雲。吐利煩躁者死。雍曰。吐利煩躁四逆者死。已見前證。不應重出。此正謂不煩而躁。屬利證也。更宜吳茱萸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仍灸太溪穴。
又曰。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又曰。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又曰。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龐氏曰。少陰病脈沉。不知何沉也。且沉緊發汗則動經。沉數為病在里。不可發汗。此脈或沉而濡。或沉而微。是表中寒而里不消。脈應里而發在表。故以細辛之藥溫散而取汗也。
又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龐氏曰。謂初得病二三日。常見少陰證無陽者。須發小汗也。
又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又曰。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常氏雲。當灸膈俞關元穴。背俞第三行。雍曰。此有漏字。當是灸膈俞及關元穴也。膈俞是背俞第二行穴。
又曰。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又曰。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又曰。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又曰。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常雲。刺幽門交信。雍曰。宜灸。
又曰。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雍曰。凡少陰病。四逆而煩躁者。未問其余證。先宜服吳茱萸湯。四逆而無煩躁證者。先宜服四逆湯。四逆下利脈不出者。先宜服通脈四逆湯。此三者。治少陰證大要藥也。
又曰。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又曰。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龐氏雲。半夏散亦主之。
又曰。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又曰。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又曰。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又曰。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又曰。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雍曰。真武湯不愈者。小青龍湯。
又曰。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又曰。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又曰。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又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又曰。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一法用大柴胡)雍曰。惟口干燥一證見熱。更當細詳其余證。方敢用。
又曰。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又曰。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又曰。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又曰。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脈經雲。灸厥陰可五十壯。常氏雲。可灸大沖穴。雍曰。仍灸太溪。
問曰。自利者。三陰證也。仲景以自利不渴者屬太陰。渴者屬少陰。何也。雍曰。太陰。脾之經也。其脈布胃中。與胃為表里。脾本惡濕。加以胃中寒。故不渴也。少陰。腎之經也。腎屬水。故惡燥。經中有邪。則腎當大燥。于是引飲自救。故渴也。是以太陰無渴證。少陰有渴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