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濕病十八條

類別︰子部 作者︰宋•郭雍 書名︰仲景傷寒補亡論

    雍曰。活人書載濕病三種。一曰中濕。二曰風濕。三曰濕溫。

    問曰。何謂中濕。仲景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緩者。(朱氏雲。一作細者非也。)此名濕痹。(一雲中濕)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當利其小便。朱氏曰。一身盡疼。發熱身黃。小便自利者。術附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甘草附子湯、五苓散主之。

    又曰。至真要論曰。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問曰。中濕之痹何如。雍曰。中濕與風寒氣合者為痹。故素問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靈樞所謂風寒濕氣。客于外分肉之間。朱氏曰。中濕與風寒氣合者為痹。其寒多者為痛。為浮腫。非術附桂不能去也。其風多者為煩劇。為流走。為拘急。非麻黃薏苡烏頭不能散也。其中濕氣者為堅滿。為氣閉。非甘遂葶藶枳術不能泄也。

    問曰。何謂風濕。仲景曰。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金匱要略曰。可與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朱氏曰。脈浮為風濕。麻黃杏仁湯、防已黃 湯、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術附杏仁湯、敗毒散。可選而用之。

    仲景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雲。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金匱要略曰。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湯。加術四兩。發其汗為宜。切不可以火攻之。朱氏曰。濕家。雖身體疼。不可大發汗。汗出則作。

    又曰。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 湯主之。

    仲景曰。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千金方名四物附子湯。

    又曰。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術湯主之。龐氏雲。桂枝附子湯。治大便自利。小便不利者。雍曰。桂枝附子湯。非桂枝加附子也。自是第十七方名桂附湯者。詳見太陽癥治上。

    仲景曰。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胃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口燥煩也。

    又曰。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燻黃。龐氏曰。宜防已黃 湯。

    又曰。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脈經曰。病患喘。無而字以上十二字。)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痛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龐氏曰。用瓜蒂細末。含水。搐少許于鼻中。

    又曰。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一雲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雍曰。大抵濕家不可下也。初虞氏曰。發汗下之死。謂誤作傷寒治而汗下之也。

    問曰。中濕風濕。脈何以辨。雍曰。脈沉而緩者。曰中濕。脈浮惡風者。曰風濕。中濕無風脈故也。

    問曰。何謂濕溫。王叔和曰。傷寒濕溫。其人常傷于濕。因而中。濕熱相搏。則發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滿支胸。頭目痛苦。妄言。治在足太陰。不可發汗。汗出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黃而色變。名曰重 。如此死者。醫殺之也。朱氏曰。濕溫多汗。頭目痛苦。妄言。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足太陰經。(余上下文同)

    雍曰。白虎加蒼術湯主之。活人書。載中濕風濕濕溫三種之外。尚缺寒濕痹。今續附于後。濕痹謂緩風濕痹。亦雲濕風。非風溫也。

    仲景曰。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于寒濕中求之。常氏雲。可五苓散。雍曰。濕病汗不出者。寒濕在里不解也。凡濕家發黃者。宜五苓散。

    又曰。濕家病在頭中寒濕。則頭痛鼻塞而煩。內藥鼻中則愈。其詳見上。

    千金方曰。濕痹緩風。身體疼痛。如欲折。如錐刺刀剜。七物附子湯主之。

    又曰。濕風體痛如折。肉如錐刺刀所刺。八物附子湯。


如果你對仲景傷寒補亡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仲景傷寒補亡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