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石山治蕭師訓。年逾五十。形肥色紫。氣從臍下逆沖而上。睡臥不安。飲食少。精神倦。汪診之。脈皆浮濡而緩。曰。氣虛也。問曰。丹溪雲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何謂氣虛汪曰。難執定論。丹溪又雲。肥人氣虛。脈緩亦氣虛。今據形與脈。當作氣虛論治。遂以參、 為君。白術、白芍為臣。歸身、熟地為佐。黃柏、甘、陳為使。煎服十余帖。稍安。彼以胸膈不利。陳皮加作七分。氣沖上。仍守前方。月余而愈。
震按此條仍合丹溪二說同用之。非專主氣虛也。惟汪公于濡緩脈。多以參、 加麥冬、黃柏。不加附子。想系一生得手處。至如陳皮加作七分。氣即沖上。此尤氣虛之顯然者。前方可操券取效也。竊憶生平治氣沖證。用熟地、歸、杞、牛膝、紫石英、胡桃肉、坎氣、青鉛等藥而愈者。不計其數。又有用腎氣丸而愈者。用大補陰丸、三才丸而愈者。總不出丹溪之訓。唯一陸姓書生。形瘦。飲食如常。別無他病。而氣自臍下上沖。始僅抵胸。後漸至喉又漸達巔頂。又漸從腦後由督脈及夾脊兩傍而下。又漸至腿踝足心。仍入少腹。再復上沖其沖甚慢。約一年而上下周到。谷食降序。肌肉愈削。共兩年半而其人方死。凡溫涼補瀉靡藥不嘗。針灸祝由。無法不試。震固不能愈之。而就醫于吳門葉薛兩先生。亦無寸效。
此種病。恨不遇張戴人喻西昌周慎齋諸公。听其議論以開茅塞也。又按魏志華佗傳。載一士大夫不快。佗曰。君病深。當破腹取。然君壽亦不過十年。病不能殺君。忍病十歲。壽俱當盡。不足故自刳裂。士大夫不耐痛癢。必欲除之。佗遂下手。所患尋瘥。十年竟死。震讀此益慨然于術之疏也。設華公遇此陸生。即早知其十年後以氣沖證壽當盡矣。何藥之能為。
馬元儀治袁玉行。小腹厥氣上沖。即吐。得飲則吐愈甚。諸藥不效。馬診之。兩脈虛澀右尺獨見弦急。此下焦濁氣上勝。則胸中陽氣不布。故飲入于胃。上壅而不下達。宜通其地道。用調胃承氣湯。下宿穢甚多。繼漸培中氣而愈。
震按凡病皆有虛實。勿謂氣沖證皆系陰虛氣虛也。故選此條。別開一例。然必是暴病或便秘。乃從右尺脈印其機耳。昔年曾與杜良一先生治下焦腎虛。上焦氣沖者。杜用六味地黃湯。合五磨飲子去木香。以汁和服而效。又一新翻式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