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諸蟲

類別︰子部 作者︰清•俞震 書名︰古今醫案按

    汪石山治一婦。每臨經時。腰腹脹痛。玉戶淫淫蟲出。如鼠粘子狀。綠色者數十枚。後經水隨至。其夫問故。汪曰。厥陰風木生蟲。婦人血海屬于厥陰。此必風木自甚。兼脾胃濕熱而然也。正如春夏之交。木盛濕熱之時而生諸蟲是也。宜清厥陰濕熱。即令以酒煮黃連為君。白術、香附為臣。研末粥丸。空腹吞之。月余經至。無蟲。且妊矣。

    ﹝附﹞休寧西山金舉人。病小腹痛甚。百藥不效。一醫為灸關元十余壯。次日睫中淫淫而癢。視之有蟲出。以手扯去之。蟲長五六寸。連日出蟲七條。痛不復作。初甚驚恐。旋即絕跡。此因其人善飲御內。膀胱不無濕熱。遇有留血瘀濁。則附形蒸化為蟲矣。蟲為艾火所攻。勢不能容。故從溺孔出也。以是知癆蟲寸白蟲。皆由內之濕熱蒸郁而生。非是外至者也又吳茭山治一產後。惡露不通。小腹結塊疼痛。寒熱如瘧。用琥珀膏貼之。塊 而蟲從陰戶出。亦雲。尿胞濕熱生蟲。

    張景岳曰。一人患心腹大痛。或止或作。痛不可忍。凡用去積行氣等藥。百方不效。但于痛極時。須用拳捶之。痛得少止。莫測其故。忽一胡僧見之。曰。余能治也。令病者先食香餌。繼進一丸。打下一硬嘴異蟲。遂愈。此因蟲嚙腸髒。所以痛極。捶之則五內震動。蟲亦畏而斂伏。不捶則蟲得自由。所以復作。此亦驗蟲奇法。

    震按古人論蟲病。皆以為濕熱所生。然景岳治胡宅小兒嘔瀉吐蛔案。蛔至千百條。日用參、附而蛔尚日生。究竟以溫補收功。則濕熱二字。不足盡之也。至于逐蟲之藥。如蔡康積患寸白蟲。醫者令其空腹饑甚之時。炙豬肉一臠。置口中咀嚼而勿咽。以引蟲頭向上。覺胸中如萬箭攻攢。即飲以藥。方入蟲口。其藥乃研檳榔細末。取石榴東行根煎湯調服耳。祛蟲大法。不過如是。然雲此蟲惟月三日以前蟲頭向上。而許叔微又雲。肺蟲惟初四初六日上行則所謂上浣蟲頭向上。中浣蟲頭向橫。下浣蟲頭向下之說。又不可執也。至如喉中之應聲蟲畏藍汁。腹中之應聲蟲畏雷丸。書曾備載。世皆未見。況灸瘡內鮮血飛如蝴蝶。皮膚下蟲走聲如兒啼。臨臥渾身虱出。頭皮時有蛆行。可比齊諧之志怪。誰逢夏氏之奇方。

    一人在姻家過飲醉甚。送宿花軒。夜半酒渴。欲水不得。遂口吸石槽中水碗許。天明視之。槽中俱是小紅蟲。心陡然而驚。郁郁不散。心中如有蛆物。胃腕便覺閉塞。日想月疑。漸成痿膈。遍醫不愈。吳球往視之。知其病生于疑也。用結線紅色者。分開剪斷如蛆狀。用巴豆二粒。同飯搗爛。入紅線丸十數丸。令病患暗室內服之。又于宿盆內放水。須臾欲瀉。

    令病患坐盆。瀉出前物。蕩漾如蛆。然後開窗令親視之。其病從此解。調理半月而愈。

    震按吳公之法巧矣。然再佐以殺蟲藥同丸。亦無不可。

    汪石山治一人。形長而瘦。色白而脆。年三十余。得奇疾。遍身淫淫循行如蟲。或從左腳腿起。漸次而上至頭。復下于右腳。自覺蟲行有聲之狀。召醫診視。多不識為何病。汪診其脈。浮小而濡。按之不足。兼察形視色。知其為虛證矣。傷寒論曰。身如蟲行。汗多亡陽也遂仿此例。而用補中益氣湯。多加參、 。以酒炒黃柏五分佐之。服至三十帖。遂愈。

    ﹝附﹞一人遍身皮底。渾渾如波浪聲。癢不可忍。抓之血出不止。名氣奔。用人參、苦杖、青鹽、細辛各一兩。水煎服之愈。


如果你對古今醫案按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古今醫案按》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