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瘧

類別︰子部 作者︰清 • 葉天士 書名︰臨證指南醫案

    孫 陰氣先傷,陽氣獨發,猶是伏暑內動,當與金匱癉瘧同例。(癉瘧)

    竹葉 麥冬 生地 玄參 知母 梨汁 蔗漿

    施 發熱身痛,咳喘,暑濕外因,內阻氣分,有似寒栗,皆肺病也。

    竹葉 連翹 薄荷 杏仁 滑石 郁金汁

    又 微寒多熱,舌心干,渴飲脕不爽,此屬癉瘧,治在肺經。

    杏仁 石膏 竹葉 連翹 半夏 橘紅

    程 陰氣先傷,陽氣獨發,有癉熱無寒之慮。

    鮮生地 知母 麥冬 竹葉心 滑石

    唐 未病,形容先瘦,既病,暮熱早涼,猶然行動安舒,未必真正重病傷寒也,但八九日,病來小愈,驟食粉團腥面,當宗食谷發熱,損谷則愈,仲景未嘗立方,此腹痛洞瀉,食滯阻其腸胃,大腑不司變化,究其病根,論幼科體具純陽,瘦損于病前,亦陽亢為消爍,仲景謂癉瘧者,單熱不寒,本條雲,陰氣孤絕,陽氣獨發,熱灼煩冤,令人消爍肌肉,亦不設方,但雲以飲食消息之,嘉言主以甘寒生津可愈,重後天胃氣耳,洞瀉既頻,津液更傷,苦寒多餌,熱仍不已,暮夜昏譫,自言胸中格拒,腹中不和,此皆病輕藥重,致陰陽二氣之殘憊,法當停藥與谷,諒進甘酸,解其煩渴,方有斟酌。

    又 鼻煤,唇裂舌腐,頻與芩連,熱不肯已,此病本輕,藥重于攻擊,致流行之氣,結閉不行,郁遏不通,其熱愈甚,上則不嗜飲,不納食,小溲頗利便必管痛,三焦皆閉,神昏瘛有諸。

    連翹心(三錢) 鮮石菖蒲汁(一錢半) 川貝母(三錢) 杏仁(二十粒) 射干(二分) 淡竹葉(一錢半)

    又 自停狠藥,日有向愈之機,胃困則痞悶不欲食,今雖未加餐,已知甘美,皆醒之漸也,童真無下虛之理,溲溺欲出,尿管必痛,良由肺津胃汁,因苦辛燥熱烈氣味,劫奪枯槁,腸中無以營運,庸醫睹此,必以分利,所謂泉源既竭,當滋其化源,九竅不和,都屬胃病。

    麥門冬(二錢) 甜杏仁(四錢) 甜水梨皮(三錢) 蔗漿(一木杓)

    張 舌赤,煩汗不寐,肢體忽冷,乃稚年癉瘧,暑邪深入所致。

    杏仁 滑石 竹葉 西瓜翠衣 知母 花粉

    又 熱甚而厥,幼稚瘧癥皆然。

    竹葉石膏湯去人參、半夏,加知母。

    某 風溫陽瘧。(溫瘧)

    杏仁 滑石 連翹 黃芩 青蒿 淡竹葉

    丁 脈右數,左小弱,面明,夏秋伏暑,寒露後發,微寒多熱,嘔逆,身痛,蓋素有痰火,暑必挾濕,病自肺經而起,致氣不宣化,不饑不食,頻溺短縮,乃熱在氣分,當與溫瘧同例,忌葛柴足六經藥。

    桂枝白虎湯加半夏。

    胡 按仲景雲,脈如平人,但熱無寒,骨節煩疼,微嘔而渴者,病名溫瘧,桂枝白虎湯主之。

    桂枝白虎湯。

    蓋今年夏秋久熱,口鼻吸暑,其初暑邪輕小,不致病發,秋深氣涼外束,里熱欲出,與衛營二氣交行,邪與二氣遇觸,斯為熱起,臨解必有微汗者,氣邪兩泄,然邪不盡,則混處氣血中矣,故聖人立法,以石膏辛寒,清氣分之伏熱,佐入桂枝,辛甘溫之輕揚,引導涼藥以通營衛,兼知母專理陽明獨勝之熱,而手太陰肺,亦得秋金肅降之司,甘草粳米和胃陰以生津,此一舉兼備,方下自注雲,一劑知,二劑已,知者,謂病已知其對癥,已者,中病當愈之稱耳。

    鄧 寒少熱多,胸中痞脹,溫邪未解,謾言止截。

    淡黃芩 炒半夏 姜汁 生白芍 草果 知母 烏梅

    又 照前方去半夏姜汁加鱉甲。

    吳 間日寒熱,目黃口渴,溫邪兼雨濕外薄為瘧。

    滑石 杏仁 白蔻仁 淡黃芩 半夏 郁金

    又 脈數,舌紅口渴,熱邪已入血分。

    竹葉 石膏 生地 丹皮 知母 青蒿梗

    又 飲食不節,腹中不和,瘧邪攻胃。

    鮮首烏 烏梅肉 生鱉甲 黃芩 丹皮 草果 知母

    送保和丸二錢。

    又 人參 生谷芽 枳實汁 茯苓 廣皮 炒半夏曲

    朱 舌黃煩渴,身痛,心腹中熱躁,暑熱不解為瘧,經言暑脈自虛,皆受從前疲藥之累瘁。(暑瘧)

    石膏 知母 生甘草 炒粳米 麥冬 竹葉

    何 勞倦傷氣,遺泄傷陰,暑邪變瘧,熾則煩冤最盛,分解使邪勢輕,參、術、 、附,皆固閉邪氣也。

    草果仁 知母 淡黃芩 川貝母 青蒿 花粉

    馮 暑傷氣分,上焦先受,河間法至精至妙,後醫未讀其書,焉能治病臻效,邪深則瘧來日遲,氣結必胸中混蒙如痞,無形之熱,漸蒸有形之痰,此消導發散,都是劫津,無能去邪矣。

    石膏 杏仁 半夏 厚樸 知母 竹葉

    黃 脈數,目眥黃,舌心干白黃胎,口中粘膩,脕中痞悶,不思納谷,由于途次暑風客邪內侵募原,營衛不和,致發瘧疾,夫暑必兼濕,濕也,熱也,皆氣也氣與邪搏,則清濁交混,升降自阻,古稱濕遏必熱自生矣,聖帝論病,本乎四氣,其論藥方,推氣味,理必苦降辛通,斯熱氣痞結可開,消導攻滯,香燥泄氣,置暑熱致病之因于不治,不識何解。

    川連 黃芩 花粉 桔梗 白蔻仁 郁金 橘紅 六一散

    又 苦降能驅熱除濕,辛通能開氣宣濁,已經見效,當減其制,仍祖其意。

    川連 桔梗 白蔻仁 厚樸 茵陳 茯苓皮 銀花 白通草

    胡 間日瘧,痰多脕悶,汗多心熱,伏暑內熾,忌與風寒表藥。

    滑石 黃芩 厚樸 杏仁 通草 白蔻 半夏 瓜蔞皮 知母

    又 黃芩 草果 知母 半夏 生白芍 烏梅

    汪(氏) 微冷熱多,舌白,脕悶嘔惡,暑穢過募原為瘧。

    杏仁 郁金 滑石 厚樸 黃芩 炒半夏 白蔻 橘紅

    某 舌白脕悶,寒起四末,渴喜熱飲,此濕邪內蘊,脾陽不主宣達,而成濕瘧。(濕瘧)

    厚樸(一錢半) 杏仁(一錢半) 草果仁(一錢) 半夏(一錢半) 茯苓(三錢) 廣皮白(一錢半)

    某(二五) 瘧止,面浮漸及脕腹。

    苡仁 桑白皮 茯苓 大腹皮 姜皮 廣皮

    某 間瘧,寒熱俱微,此屬濕瘧。

    杏仁(三錢) 厚樸(一錢) 桂枝木(五分) 飛滑石(三錢) 草果(八分) 炒半夏(一錢半) 茯苓皮(三錢) 綿茵陳(一錢半)

    牛(四八) 寒來喜飲熱湯,發熱後反不渴,間瘧已四十日,今雖止,不饑不思食,五味入口皆變,初病舌白干嘔,濕邪中于太陰脾絡,濕郁氣滯,喜熱飲暫通其郁,邪蒸濕中生熱,六腑熱灼,津不營運,至大便硬秘,此為氣痹濕結,當薄味緩調,令氣厘清肅,與脾約似同,但仲景氣血兼治,此病卻專傷氣分。

    炒黃半夏 生益智仁 綿茵陳 廣皮 厚樸 茯苓

    又 瘧止,舌白,不饑,大便旬日不通,此皆留邪堵塞經腑隧道之流行,久延必致腹脹瘕。

    杏仁 白蔻仁 半夏 厚樸 生香附汁 廣皮 茯苓皮

    接服半硫丸二錢。

    某 脈右弦左弱,留邪未盡,大便粘稀,最防轉痢,較七八日前,勢減一二,但去疾務盡,苦辛寒逐其蘊伏,而通利小便,亦不可少。

    草果 知母 厚樸 茯苓 木通 滑石

    曹 身痛,舌白口渴,自利,此濕溫客氣為瘧,不可亂投柴葛,仲景有濕家忌汗之律。(濕熱)

    飛滑石 杏仁 郁金 淡黃芩 白蔻仁 防己

    又 濕甚為熱,心痛,舌白便溏,治在氣分。

    竹葉心 麥冬 郁金 菖蒲 飛滑石 橘紅

    化服牛黃丸。

    又 心下觸手而痛,自利,舌白煩躁,都是濕熱阻氣分,議開內閉,用瀉心湯。

    川連 淡黃芩 干姜 半夏 人參 枳實

    又 神氣稍清,痛處漸下至臍,濕傷在氣,熱結在血,吐咯帶血,猶是上行為逆,熱病瘀留,必從下出為順。

    川連 黃芩 干姜 半夏 人參 枳實 白芍 炒楂肉

    費 舌白渴飲,身痛嘔惡,大便不爽,診脈濡小,乃暑濕從口鼻入,濕甚生熱,四末擾中,瘧發脕痞脹痹,當以苦辛寒清上徹邪,不可謂遺泄而病,輒與溫補助邪。

    黃芩 知母 白蔻 郁金 蔞皮 厚樸 杏仁 半夏 姜汁 石膏

    又 脈濡,口渴,余熱尚熾。

    人參 知母 石膏 竹葉 甘草 麥冬

    又 熱緩,不欲食,津液受爍,當和胃生津。

    人參 五味 知母 橘紅 炒白芍 半夏曲

    張 瘡家濕瘧,忌用表散,蒼術白虎湯加草果。

    曹 寒從背起,汗泄甚,面無淖澤,舌色仍白,邪未盡,正先怯心虛痙震,恐亡陽厥脫,議用仲景救逆法加參。(陽虛)

    又 舌絳口渴,汗泄,瘧來日晏,寒熱過多,身中陰氣大傷,剛補勿進,議以何人飲。

    人參 何首烏

    孫 陽虛之體,伏暑成瘧,涼藥只宜少用,身麻屬氣虛,用生姜瀉心法。

    半夏 生姜汁 茯苓 炙甘草 南棗肉

    沈 陽微復瘧。

    桂枝 當歸 黃  防風 鹿角屑 姜汁 南棗

    範(五三) 勞瘧入陰,夏月陽氣發泄,仍然勞苦經營,以致再來不愈,用藥以辛甘溫理陽為正,但未易驟效耳。

    人參 當歸 肉桂 炙草 川蜀漆 生姜 南棗

    方 寒甚于背,陽脈衰也。

    人參 鹿茸 炒當歸 炙草 鹿角霜 官桂

    鱉甲煎丸。

    吳(六一) 背寒,舌白粉胎,知饑食無味,此為無陽,溫中下以托邪。

    生白術 厚樸 桂枝 附子 草果仁 茯苓

    又 照方去茯苓加人參炙草生姜。

    程 寒熱經月不止,屬氣弱留邪,以益氣升陽。

    補中益氣湯。

    又 生鹿茸 鹿角霜 人參 歸身 茯苓 炙草 生姜

    某(氏) 建中法甚安,知營衛二氣交餒,夫太陽行身之背,瘧發背冷,不由四肢,是少陰之陽不營太陽,此汗大泄不已矣,孰謂非柴葛傷陽之咎歟,議用桂枝加熟附子湯。

    人參桂枝湯加熟附子。

    華(氏) 二十歲,天癸始通,面黃汗泄,內熱外冷,先天既薄,瘧傷不復,內經謂陽維為病,苦寒熱,綱維無以振頓,四肢骨節疼痛通,八脈以和補,調經可以卻病。

    淡蓯蓉 鹿角霜 當歸 川芎 杜仲 小茴 茯苓 香附

    顧(氏) 進護陽方法,諸癥已減,寒熱未止,乃久病陽虛,脈絡未充,尚宜通補為法。

    人參 生鹿茸 當歸 紫石英 茯苓 炙草 煨姜 大棗

    又 經邪不盡,寒熱未止,緣瘧久營衛氣傷,脈絡中空乏,屢進補法,僅能填塞絡中空隙,不能驅除蘊伏之邪,擬進養營法,取其養正邪自卻之意。

    人參 當歸 杞子 生白芍 茯神 桂心 炙草 遠志 煨姜 南棗

    袁(嫗) 脈弦緩,寒戰甚則嘔吐噫氣,腹鳴溏泄,是足太陰脾寒也,且苦辛寒屢用不效,俱不對病,反傷脾胃。

    人參 半夏 草果仁 生姜 新會皮 醋炒青皮

    又 靈樞經雲︰中氣不足,溲便為變,況老年人驚恐憂勞,深夜不得安寐,遂致寒戰瘧發,當以病因而體貼諦視,其為內傷實屬七八,見瘧通套,已屬非法,若雲肺瘧,則秋涼不發,何傳及于冬令小雪,當以勞瘧稱之,夫勞必傷陽氣,宜乎四末先冷,瘧邪傷中,為嘔惡腹鳴矣,用露姜飲。

    又 陽陷入陰,必目瞑欲寐,寒則肉腠筋骨皆疼,其藩籬護衛太怯,杳不知饑,焉得思谷,老年人須血氣充溢,使邪不敢陷伏,古賢有取升陽法。

    嫩毛鹿角 人參 當歸 桂枝 炙甘草

    又 前議勞傷陽氣,當知內損邪陷之理,凡女人天癸既絕之後,其陰經空乏,豈但營衛造偏之寒熱而已,故溫脾胃,及露姜治中宮營虛,但畏寒不知熱為牝瘧,蓋牝為陰,身體重者,亦是陰象,此辛甘理陽,鹿茸自督脈以煦提,非比姜附但走氣分之剛暴,驅邪益虛,卻在營分,奇經曰,陽維脈為病發寒熱也。

    鹿茸 鹿角霜 人參 當歸 潯桂 茯苓 炙草

    又 正氣和營瘧戰已止,當小其制。

    人參 鹿茸 當歸 炒杞子 沙苑 茯苓 炙草

    某 瘧後,脾腎陽虛,便溏畏寒,肢體疲倦,當防腫脹。

    附子 白術 茯苓 澤瀉 苡仁 生姜 大棗

    某 陰瘧已亂汗多。

    桂枝 牡蠣 生黃  炙草 歸身 五味 煨姜 大棗

    某 脈沉,舌白,呃忒,時時煩躁,向系陽虛痰飲,瘧發三次即止,此邪窒不能宣越,並非邪去病解,今已變病,陰冱痰濁阻塞于中,致上下氣機不相維續,癥勢險篤,舍通陽一法,無方可擬,必得中陽流運,瘧癥復作,庶有愈機。

    淡附子(一錢半) 生草果仁(錢半) 生白芍(三錢) 茯苓(三錢) 生厚樸(一錢) 姜汁(五分)

    一劑,此冷香真武合劑。

    某 伏暑冒涼發瘧,以羌防甦蔥,辛溫大汗,汗多,衛陽大傷,胃津亦被劫干,致渴飲,心煩無寐,診脈左弱右促,目微黃,嗜酒必中虛谷少,易于聚濕蘊熱,勿謂陽傷驟補,仿內經辛散太過,當食甘以緩之。(胃陽虛濕聚)

    大麥仁 炙草 炒麥冬 生白芍 茯神 南棗

    又 藥不對癥,先傷胃口,宗內經辛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仲景謂之胃減,有不饑不欲食之患,議用金匱麥門冬湯,甦胃汁以開痰飲,仍佐甘藥,取其不損陰陽耳。

    金匱麥門冬湯,去棗米,加茯神、糯稻根須。

    又 脈右大,間日寒熱,目眥微黃身痛,此平素酒濕,挾時邪流行經脈使然,前因辛溫大汗,所以暫養胃口,今脈癥既定,仍從瘧門調治。

    草果 知母 人參 枳實 黃芩 半夏 姜汁

    項 瘧已過月,形脈俱衰,平素陽虛,虛則邪難解散,腹脹是太陰見癥,治從脾胃。(脾胃陽虛)

    人參(一錢) 半夏(二錢) 生于術(二錢) 茯苓(二錢) 草果仁(二錢) 淡姜(一錢)

    陳 邪伏于里,積久而發,道路已遠,未能日有寒熱,汗出不解,攻表無謂,平昔肛垂骱痛,必有濕痰阻隧,舌白不喜飲,治在太陰陽明。

    炒半夏 厚樸 草果 知母 姜汁 杏仁

    某 遺泄損陰,瘧熱再傷陰,聲嘶火升,乃水源不充,易怒神躁,水不涵木之象,用何人飲,佐清陰火。(陰虛)

    制首烏 人參 天冬 麥冬 知母 茯苓

    某(氏) 瘧已半年,今但微熱無汗,身弱自乳,血去傷陰,此頭痛是陽氣浮越,心痛如饑,晡熱,都是陰虛成勞,若不斷乳,經去不至為干血,則服藥亦無用。

    生地(三錢) 阿膠(一錢半) 生白芍(一錢) 炙黑甘草(四分) 麥冬(一錢半) 火麻仁(一錢) 粗桂枝木(三分)

    某 瘧後,心悸氣怯,便後有血,是熱入傷陰,用固本丸加首烏阿膠。

    人參 生地 熟地 天冬 麥冬 制首烏 阿膠

    某 陰液消亡,小溲短赤,皆瘧熱所傷,不饑不納,陰藥勿以過膩,甘涼養胃為穩。

    人參 生地 天冬 麥冬 川斛 蔗漿

    另服資生丸。

    鄭 自來陰虛有遺泄,瘧邪更傷其陰,寐多盜汗,身動氣促,總是根本積弱,不主斂攝,此養陰一定成法。(陰虛熱伏血分)

    熟地 生白芍 五味 炒山藥 茯神 芡實 湖蓮肉

    張 脈數,瘧來日遲,舌干渴飲,積勞悒郁,內傷居多,致邪氣乘虛,漸劫陰氣,熱邪墜于陰,熱來小溲頻數,故汗多不解,議清陰分之熱,以救津液。

    活鱉甲 知母 草果 鮮生地 炒桃仁 花粉

    翁 脈左弦,暮熱早涼,汗解,渴飲,治在少陽。

    青蒿 桑葉 丹皮 花粉 鱉甲 知母

    沈(十九) 用力失血,無非陽乘攻絡,瘧熱再傷真陰,肌消食減,自述夏暑汗泄,頭巔脹大,都是陰虛陽升,清火皆苦寒,未必能和身中之陽也。

    鱉甲 生白芍 天冬 首烏 炙草 茯神

    某(氏) 瘧熱傷陰,小溲淋痛。

    生地 鱉甲 丹皮 知母 茯苓 澤瀉

    朱(十五) 瘧久後,陰傷溺血。

    炒焦六味加龜甲黃柏。

    吳(十四) 陰瘧後,內熱。

    清骨散。

    項 陽氣最薄,暑入為瘧,先由肺病,桂枝白虎湯,氣分以通營衛為正治,今中焦痞阻,冷凍飲料不適,熱邪宜清,胃陽亦須扶護,用半夏瀉心法。(熱邪痞結)

    半夏 川連 姜汁 茯苓 人參 枳實

    王 汗出不解,心下有形,自按則痛,語言氣窒不爽,瘧來鼻準先寒,邪結在上,當開肺痹,醫見瘧治瘧,焉得中病。(熱邪痞結肺痹)

    桂枝 杏仁 炙草 茯苓 干姜 五味

    又 汗少喘緩,肺病宛然,獨心下痞結不通,猶自微痛,非關誤下結胸,陷胸等法未妥,況舌白渴飲,邪在氣分,仿仲景軟堅開痞。

    生牡蠣 黃芩 川桂枝 姜汁 花粉 炒黑蜀漆

    又 照前方去花粉加知母草果。

    又 鱉甲煎丸(一百八十粒)。

    王 舌白,不大渴,寒戰後熱,神躁欲昏,而心胸飽悶更甚,瘧系客邪,先由四肢以擾中宮,痰嗽嘔逆,顯是肺胃體虛,邪聚閉塞不通,故神昏煩悶郁蒸,汗泄得以暫解,營衛之邪未清,寒熱漫延無已,此和補未必中竅,按經設法為宜。

    白蔻仁 大杏仁 焦半夏 姜汁 黃芩 淡竹葉

    又 寒熱,瘧邪交會中宮,邪聚必脹悶嘔逆,邪散則安舒,當心胸之間,並無停食之地,夫不正之氣為邪,穢濁彌漫,原非形質可以攻消,苟非芳香,何以開其蒙閉之穢濁,欲少望見效,舍此快捷方式,無成法可遵,道中知否耶。

    牛黃丸二服。

    樂(二九) 熱多昏譫,舌邊赤,舌心黃,煩渴,脈弱,是心經熱瘧,醫投發散消導,津劫液涸,痙厥至矣。(心經瘧)

    犀角 竹葉 連翹 玄參 麥冬 銀花

    陳 前方復瘧昏迷,此皆陽氣上冒。

    救逆湯去姜加芍。

    又 鎮逆厥止,議養心脾營陰,乃病後治法。

    人參 炙草 杞子 桂圓 炒白芍 棗仁 茯神 遠志

    某(四三) 舌白渴飲,咳嗽,寒從背起,此屬肺瘧。(肺瘧)

    桂枝白虎湯加杏仁。

    範 脈寸大,汗出口渴,伏邪因新涼而發,間日瘧來,議治手太陰。

    淡竹葉 大杏仁 滑石 花粉 淡黃芩 橘紅

    金(氏) 肺瘧脕痞。

    黃芩 白蔻仁 杏仁 橘紅 青蒿梗 白芍

    張(嫗) 暑風入肺成瘧。

    淡黃芩 杏仁 滑石 橘紅 青蒿梗 連翹

    陳(六歲) 冷暖不調,夜熱多汗,咳嗽,忌葷腥油膩,可免疳勞,溫邪如瘧,當治手太陰。

    竹葉心 麥冬 粳米 飛滑石 知母 炙草

    柳 暑濕都傷氣分,不渴多嘔,寒起四肢,熱聚心胸,乃太陰瘧也,仍宜苦辛,或佐宣解里熱之郁。(脾瘧)

    川連 黃芩 炒半夏 枳實 白芍 姜汁

    煩躁甚,另用牛黃丸一丸。

    某 寒起嘔痰,熱久不渴,多煩,中焦之邪,仍以太陰脾法。

    草果 知母 生姜 烏梅 炒半夏 桂枝木

    早服鱉甲煎方。

    葛 瘧久,舌白泄瀉,太陰脾傷,肌肉微浮,宜補中卻邪,大忌消克發散。

    人參 草果 白芍 茯苓 煨老姜 炙草

    王 脈濡,不渴,嘔痰不饑,是太陰脾瘧,當辛溫以理中焦之陽。

    生于術 半夏 草果 紫厚樸 茯苓 姜汁

    又 太陰脾瘧,必有寒濕凝阻其運動之陽,所防久虛變幻,浮腫腹脹,人參未能多用,權以生術代之,但與絡方少遜,佐以通藥則無礙。

    生于術 桂枝木 炒常山 茯苓 生鹿角 生姜汁

    某(二二) 寒起四末,渴喜熱飲,屬脾瘧狀,先當溫散。

    杏仁 厚樸 草果仁 知母 生姜 半夏

    金 既成間日寒熱瘧,嘔吐痰涎,其瘧邪大犯脾胃,故不饑不食,脈仍虛,舌白,治在太陰,不必攻表。

    人參 半夏 草果 橘紅 黃芩 知母 姜汁

    沈(十歲) 脈濡,寒熱,瘧日遲,腹微滿,四肢不暖,是太陰脾瘧,用露姜飲以升陽。

    人參(一錢) 生姜(一錢)

    露一宿,溫暖服。

    華 用劫藥瘧止,新沐瘧來,陽弱失衛,外邪直侵入里,證以瘧來不得汗,邪不從外解大著。(厥陰瘧)

    川桂枝 炮黑川烏 生白術 炒黑蜀漆 全蠍 厚樸

    姜汁丸。

    王(五二) 暑濕傷氣,瘧久傷陰,食谷煩熱愈加,邪未盡也,病已一月,不饑不飽,大便秘阻,仍有潮熱,全是津液暗傷,胃口不得甦醒,甘寒清熱,佐以酸味,胃氣稍振,清補可投。(胃陰虛)

    麥冬 干首烏 烏梅肉 知母 火麻仁 生白芍

    高 陰虛,溫瘧雖止,而腰獨痛,先理陽明胃陰,俾得安谷,再商治腎。

    北沙參 麥冬 木瓜 蜜水炒知母 大麥仁 烏梅

    周 舌白,脈小,暑邪成瘧,麻黃劫汗傷陽,遂變痙癥,今痰咸有血,右脅痛引背部,不知饑飽,當先理胃津。

    大沙參 桑葉 麥冬 茯神 生扁豆 苡仁

    楊 高年瘧,熱劫胃汁,遂不饑不飽,不食不便,渴不嗜飲,味變酸濁,藥能變胃方甦。(胃逆不降)

    人參 川連 枳實 牡蠣 淡干姜 生姜

    徐 脈數,左寸大,關弦,瘧後食大葷太早,胃氣受傷,不得下降,致痞悶惡心,痰多唇燥,大便不利,俱是腑氣不宣之象,擬進溫膽湯法,以和胃氣。

    炒焦竹茹 炒焦半夏 草果仁 生枳實 杏仁 橘紅 金斛 花粉

    黃 瘧後不饑,咽即吐,此脕膈痰與氣阻,胃不降,則不受納,仿溫膽湯意,佐以苦味降逆。

    鮮竹茹 枳實 炒半夏 茯苓 橘紅 川連 苦杏仁 郁金汁

    李 不饑,口涌甜水,瘧邪未清,肝胃不和。(肝胃)

    川連 干姜 枳實 瓜蔞仁 半夏 廣皮白 姜汁

    又 口涌甜水,脾癉。

    川連 黃芩 厚樸 半夏 生干姜 廣皮

    煎送脾約丸。

    又 橘半枳術丸。

    金 寒自背起,沖氣由臍下而升,清涎上涌嘔吐,遂饑不能食,此瘧邪深藏厥陰,邪動必犯陽明,舌白形寒,寒勝,都主胃陽之虛,然徒補鈍守無益。

    人參 半夏 廣皮白 姜汁 川椒 烏梅 附子 生干姜

    方 先厥而瘧,蛔蟲下出,嘔逆腹鳴,脕痞窒塞,此厥陰瘧疾,勿得亂治。

    川連 淡干姜 姜汁 川桂枝 生白芍 烏梅肉 黃芩

    秋露水煎藥。

    又 陽微寒勝,瘧久不已理胃陽以壯中宮使四末之邪,不令徒犯脾胃。

    人參 炒半夏 生姜 烏梅 草果 炒常山

    秋露水煎。

    又 辛酸兩和肝胃,已效。

    人參 草果 生姜 生白芍 烏梅 炙鱉甲

    吳 體豐色白,陽氣本虛,夏秋伏暑,挾痰飲為瘧,寒熱夜作,邪已入陰,冷汗頻出,陽氣益傷,今診得脈小無力,舌白,虛象已著,恐延厥脫之慮,擬進救逆湯法。

    人參 龍骨 牡蠣 炙草 桂枝木 炒蜀漆 煨姜 南棗

    又 閩產,陽氣偏泄,今年久熱傷元,初瘧發散,不能去病,便是再劫胃陽,致邪入厥陰,昏冒大汗,思肝腎同屬下焦,厥陽挾內風冒厥,吐涎沫膠痰,陽明胃中,久寒熱戕擾,空虛若谷,風自內生,閱醫藥不分經辨癥,但以稱虛道實,宜乎鮮有厥效,議用仲景安胃泄肝一法。

    人參 川椒 烏梅 附子 干姜 桂枝 川連 生牡蠣 生白芍

    又 諸癥略減,寒熱未止,尚宜實陽明,泄厥陰為法。

    人參 炒半夏 淡干姜 桂枝木 茯苓 生牡蠣

    又 天暴冷,陽傷泄瀉,脈得左手似數而堅,口微渴,舌仍白,陰液既虧,飲水自救,非熱熾也,議通塞兩用,冀其寒熱再緩。

    人參 淡附子 桂枝木 茯苓 生牡蠣 炒黑蜀漆

    蔡 惡進谷食,舌干齦脹,不饑不知味,寤多寐少,皆由瘧汗嘔逆,都令諸陽交升,胃氣不降,則不食,陽不下潛則無寐,肝風內震,則火升心熱,法當和胃陽,平肝氣,肝平胃醒,必谷進能寢矣。

    知母 北沙參 麥冬 新會皮 烏梅肉 新谷露(沖)

    金(七五) 強截瘧疾,里邪痞結,心下水飲,皆嘔吐無余,病在胃口之上,老年陽衰,防其呃厥,舍瀉心之外無專方。

    人參 枳實 干姜 半夏 川連 黃芩

    又 舌白,氣沖心痛,噯噫味酸,嘔吐涎沫,皆胃虛肝乘,仿仲景胃中虛,客氣上逆,可與旋覆花代赭石湯。

    旋覆花 代赭石 人參 半夏 茯苓 姜汁 粳米

    又 諸恙向安,寢食頗逸,平昔肝木易動,左脈較右脈弦長,味變酸木侮土,秋前宜慎。

    人參 半夏 茯苓 廣皮 生谷芽 生白芍

    馬 瘧半月不止,左脅下已有瘧母,寒熱時,必氣痞嘔逆,乃肝邪乘胃,有邪陷厥陰之象,擬進瀉心法。

    川連 黃芩 干姜 半夏 人參 枳實

    朱(女) 厥陰沖氣上攻,眩暈,間瘧。

    安胃丸三錢椒梅湯送。

    陳(氏) 瘧母,是瘧邪入絡,與血氣扭結,必凝然不動,今述遇冷勞怒,沖氣至脕,痛必嘔逆,必三日氣降痛緩,而後水飲得入,此厥逆之氣,由肝入胃,沖脈不和,則經水不調。

    延胡 川楝子 半夏 蓬術 蒲黃 五靈脂 姜汁

    韓(二七) 瘧不止,欲吐。

    炒半夏(一錢半) 厚樸(一錢) 青皮(一錢) 炒焦知母(一錢半) 草果仁(一錢) 橘紅(一錢)

    臨服調入姜汁一錢。

    吳 背寒,瘧來漸晏,邪有入陰之意,此伏邪不肯解散,都因久積煩勞,未病先虛也,飲水少腹如墜,脕中痞結不舒,中焦屢受邪迫,陽氣先已餒弱,議兩和太陰陽明法。(脾胃)

    草果 知母 半夏 厚樸 姜汁 烏梅 黃芩 花粉

    又 進兩和陰陽,寒熱已止,診脈右濡,明是氣衰,宜和胃生津,使余邪不攻自解。

    人參 知母 炙鱉甲 生白芍 烏梅肉 大麥仁 炒丹皮

    又 脈左數,舌絳暮渴。

    炒麥冬 人參 首烏 白芍 丹皮 茯神

    另更衣丸二錢。

    陸(六十) 口涌清涎,不饑不食,寒熱邪氣,交會中焦,脾胃日困。

    半夏 姜汁 茯苓 厚樸 炒常山 草果 烏梅

    又 大半夏湯加草果烏梅。

    凌(十三) 瘧久,脾胃氣傷,不食倦怠,半年不肯復元,論理必用參術益氣,但貧窘豈能久用,然久延不甦,倘腹滿浮腫,便難調治。

    白術膏加砂仁末。

    某(三一) 瘧邪由四末以擾中宮,脾胃受傷無疑,但寒暑更遷,病邪既久,髒腑真氣自衰,兩年來納谷不運,漸覺衰微,不耐風冷之侵,並無凝痰聚氣見癥,此必胸中宗氣自餒,致清陽不司轉運,當以仲景苓桂術甘湯。

    又 六君子湯去甘草,加檀香泥、桂枝木。

    吳 瘧已復瘧,溺濁淋痛,稚年脾瘧,食物不慎,色黃,腹膨有滯,脾胃愈衰,東垣雲,中氣不足,溲便乃變,初秋交冬,迭加反復,久則五疳勞瘵,當慎于食物,令脾胃氣靈可效,宗脾胃論,升降疏補法。

    人參 茯苓 炙草 廣皮 使君子 神曲 楂肉 麥芽 澤瀉

    祝 此勞傷陽氣,更感冷熱不正之氣,身熱無汗,肢冷腹熱,自利,舌灰白,微嘔,顯然太陰受病,診脈小右濡,不饑,入夜昏譫語,但如寐,不加狂躁,論脾為柔髒,體陰用陽,治法雖多,從未及病,當遵前輩冷香縮脾遺意。

    人參 益智仁 茯苓 新會皮 生厚樸 苡仁 木瓜 砂仁

    又 脈右弦,來去不齊,左小軟弱,舌邊紅,舌心白黃微縐,鼻冷四肢冷,熱時微渴,不饑不思食,前議太陰脾髒受病,瘧邪從四末乘中,必脾胃受病,鼻準四肢皆冷,是陽氣微弱,因病再傷,竟日不暖,但形肉消爍,不敢剛劫攻邪,以宣通脾胃之陽,在陰伏邪,無發散清熱之理。

    人參 草果 炒半夏 生姜 茯苓 新會皮 蒸烏梅肉

    二帖後加附子,後又加牡蠣。

    吳(十七) 瘧傷脾胃,腹中不和,脈右澀,食入脹甚,前方通調氣血,佐以泄木,服之積滯既下,痛隨利減,仍宜制木安土,不可作陽虛溫補治。

    生于術 川連 椒目 麥芽 雞肫皮 廣皮 厚樸 炒山楂

    陳(四六) 瘧邪由四末以擾中,皆陽明厥陰界域,陽明衰,則厥陰來乘,津液少,斯內風必動,昔賢以麻屬氣虛,木是濕痰敗血,今戊亥頻熱,行走淋汗,顯然液虛,陽動風生,脂液不得灌溉肢末,非濕痰氣分之恙。(肝風)

    冬桑葉(九蒸) 熟首烏 黑芝麻 柏子仁 茯神 當歸 杞子 菊花炭

    蜜丸。

    李 脈左弦,嘔吐,發熱後,脕中痞悶不爽,宜慎口腹,清肅上中二焦,不致再延成瘧,進苦辛法。(痞)

    杏仁 郁金 山梔 豆豉 白蔻 枳殼

    孫 高年發瘧,寒熱夜作,胸悶不欲食,煩渴熱頻,最慮其邪陷為厥,進陽旦法。

    桂枝 黃芩 花粉 生白芍 生左牡蠣 煨姜 南棗

    姬 瘧脈沉澀,中脕痞結,此屬里癥,用瀉心法。

    半夏 川連 橘紅 枳實 黃芩 生姜汁

    又 脈沉,右關大,瘧未止,寒熱子後作,煩渴,中悶不欲食。

    醋炒半夏 杏仁 黃芩 花粉 草果 生姜

    陸 瘧截,虛氣痞結,成身痛。

    桂枝 炒焦半夏 姜汁 廣皮白 當歸 茯苓

    錢(氏) 暑熱傷氣成瘧,胸痞結,嘔吐痰沫,皆熱氣之結,前醫瀉心法極是。

    人參汁 枳實汁 黃連 黃芩 炒半夏 杏仁 厚樸 姜汁

    汪 此濕熱與水谷交蒸,全在氣分,嘗得三焦分消清解,既成間日瘧疾,邪正互爭,原無大害,初誤于混指傷寒六經,再謬于參術守補,致邪彌漫,神昏喘急,譫妄痙搐,皆邪無出路,內閉則外脫,求其協熱下利,已不可得,診脈細澀,按腹膨滿,夫痞滿屬氣,燥實在血,今洞利後而加腹滿,諸氣皆結,豈非閉塞而然,潰敗決裂至此,難望挽救。

    細葉菖蒲根汁(二錢) 草果仁(五分) 茯苓皮(三錢) 紫厚樸(一錢) 綿茵陳(三錢) 辰砂益元散(五錢) 連翹心(一錢半) 金銀花(三錢)

    另用牛黃丸一服用涼開水緩緩以茶匙挑化服。

    潘(氏) 伏邪發熱,厥後成瘧,間日一至,咳嗽痰多,惡心中痞,其邪在肺胃之絡,擬進苦辛輕劑。

    杏仁 黃芩 半夏 橘紅 白蔻 花粉

    程(氏) 脈右大,寒熱微嘔,脕痞不納,四末瘧邪交于中宮,當苦辛泄降,酸苦泄熱,邪勢再減二三,必從清補可愈。

    川連 炒半夏 姜汁 黃芩 知母 草果 炒厚樸 烏梅肉

    毛(氏) 用玉女煎,寒熱未已,渴飲仍然,嘔惡已減,周身皆痛,診脈兩手俱數,舌色灰白邊赤,汗泄不解,擬用酸苦泄其在里熱邪,務以瘧止,再調體質。

    黃芩 黃連 草果 白芍 烏梅 知母

    用秋露水煎藥。

    又 寒熱由四末以擾中宮,胃口最當其殘害,熱悶不饑,胃傷邪留,清熱利痰,固為要法,但有年氣弱,兼之病經匝月,清邪之中,必佐輔正,議用半夏瀉心法。

    人參 半夏 黃連 黃芩 枳實 姜汁

    方 勞瘧再發。(勞瘧)

    人參 草果 生姜 烏梅

    秋露水煎。

    又 補中益氣湯加草果、知母、姜、棗。

    陳 絡虛則痛,陽微則脹,左脅有瘧母,邪留正傷,此勞瘧。

    人參 當歸 肉桂 焦術 炙草 茯苓 廣皮 生姜 南棗

    四劑後,用五苓散一服。

    某 勞瘧畏寒,下虛不納。

    六味加肉桂五味。

    某 瘧未止,熱陷下痢,中痞不欲食。(瘧兼熱痢)

    人參 川連 黃芩 生白芍 廣皮 炒當歸 炒山楂 干姜 枳實 銀花

    又 瘧後勞復。

    人參 當歸 白芍 棗仁 茯神 廣皮 生姜 南棗

    範(三三) 脈小澀,病起瘧後,食物不和,仍誦讀煩勞,遂至左肋,連及少腹,常有厥起,或攻胃脕,或聚腹中,凝著A1J8脹,古語雲,瘧不離乎肝膽,亦猶咳不離乎肺也,蓋肝得邪助,木勢張揚,中土必然受侮,本氣自怯,運納之權自減,清陽既少展舒,濁陰日踞,漸為痞滿,上年溫養辛甘久進,未見病去,其治體之法,諒不能卻,自述靜處病加,煩動小安,其為氣血久阻為郁,議用通絡法,以病根由瘧久,邪留絡中耳。(氣血凝絡)

    紫降香 桃仁 小香附 淡姜渣 神曲 雞肫皮 南山楂 韭根汁法丸

    高 瘧發既多邪入于絡,絡屬血分,汗下未能逐邪,仲景制鱉甲煎丸一法,搜剔絡中留伏之邪,五六日必效。

    早午暮各服七粒。

    某 瘧邪經月不解,邪已入絡,絡聚血,邪攻則血下,究竟寒熱煩渴,目黃舌膩,溺赤短少,全是里邪未清,凡腥葷宜禁,蔬食不助邪壅,閱醫藥柴葛攻表,消導通便,與瘧無與,用仲景鱉甲煎丸,早十粒,午十粒,黃昏十粒,開水送。

    費 瘧邪迫傷津液,胃減不饑,腸燥便紅,左脅微堅,有似瘧母結聚,當宣絡熱,以肅余邪。

    生地 知母 丹皮 麻仁 生鱉甲

    某(氏) 瘧邪內陷,變成陰瘧,久延成勞,務以月經通爽,不致邪劫干血。

    生鱉甲(一兩) 桃仁(三錢) 炒丹皮(一錢) 穿山甲(三錢) 楂肉(一錢半) 生香附(一錢半)

    顧 左脅有瘧母,乃氣血交結之故,治宜通絡。瘧母)

    鱉甲 桃仁 金鈴子 牡蠣 丹皮 夏枯草

    江 遠客,水土各別,胃受食物未和,更遭嗔怒動肝,木犯胃土,瘧傷,脅中有形瘕聚,三年宿恙,氣血暗消,但久必入血,湯藥焉能取效,宜用緩法,以疏通其絡,若不追拔,致陽結陰枯,釀成噎膈難治矣。

    生鱉甲 桃仁 麝香 A2J5蟲 韭白根粉 歸須 郁李仁 冬葵子

    熬膏。

    吳(二四) 瘧反復,左脅瘧母。

    生鱉甲 生牡蠣 炒桃仁 當歸須 炒延胡 柴胡梢 桂枝木 炒楂肉 青皮

    某 夏秋濕熱瘧痢,正虛邪留,混入血絡,結成瘕瘧母,夫濕氣熱氣,本屬無形,醫治非法,血脈蘊邪,故寒熱間發,仲景立法,務在緩攻,急則變為中滿,慎之,兼服鱉甲煎丸。

    知母 草果 半夏 黃芩 烏梅 生姜

    秋露水煎。

    金(十一) 經年老瘧,左脅已結瘧母,邪已入絡,與氣血膠結成形,區區表里解散之藥,焉得入絡通血脈,攻堅壘,佐以辛香,是絡病大旨。

    生牡蠣(三錢) 歸須(二錢) 桃仁(二錢) 桂枝(五分) 炒蜀漆(一錢) 公丁香(三粒)

    某(三八) 少陰三瘧已久,當升陽溫經。三日瘧陽虛)

    鹿茸 熟附子 人參 粗桂枝 當歸 炒黑蜀漆

    呂(二四) 陰瘧一年方止,羸瘦妨食,食入不運,不飲湯水,四肢無力,診脈微弱不鼓,屢進六君益氣無效,當溫里通陽,從火生土意。

    人參 熟附子 生益智 茯神 白芍 生姜

    吳(四一) 三瘧愈後反復,寒多有汗,勞則陽泄致瘧,議護陽卻邪。

    川桂枝 熟附子 生于術 炙草 生姜 南棗肉

    某 陰瘧汗多,下焦冷,用升陽法。

    人參 鹿茸 桂枝木 當歸 炙甘草 生姜 大棗

    陸(四七) 邪深留陰,三日始有瘧發,但熱來必神昏譫妄,是羶中震動所致,議定未病兩日,日進清心牛黃丸一服,試看後期,瘧至何如。(邪擾心營)

    蔡(氏) 三日瘧,一年有余,勞則欲發內熱,素有結痞,今長大攻走不定,氣逆欲嘔酸,經閉四載,當厥陰陽明同治。(肝胃)

    半夏 川連 干姜 吳萸 茯苓 桂枝 白芍 川椒 烏梅

    蔡(五三) 三瘧,不饑不納,惡心,渴喜熱飲,診脈沉細,脾陽困頓,不能送邪外出,治以四獸飲。(脾陽虛)

    沈(五二) 三瘧,腹脹,不渴嘔水,邪在脾胃之絡,溫疏里邪,勿用表散。

    草果 粗桂枝 生姜 厚樸 炒蜀漆 茯苓

    又 溫脾通胃得效。

    生于術 淡附子 川桂枝 炒黑蜀漆 厚樸 生姜

    某(四五) 三瘧經年,至今復受濕邪,及發日來,舌白脕悶,渴喜熱飲,當溫太陰。

    杏仁 草果 知母 桂枝 半夏 生姜 厚樸 烏梅

    詹(二九) 三瘧,脾發,用露姜法,寒止熱盛,加入烏梅五分,取其酸味以和陰,謂其瘧久,陰亦傷耳。

    胡 陰瘧,滯傷脾胃,用苦辛溫得效,瘧未已,腹脹便泄,議理中陽。

    人參 益智 木香 茯苓 厚樸 廣皮 生姜

    錢(三五) 遇勞,瘧發數年,初起即三陰,此傷損已在髒陰之絡,最難速效,甘溫益氣,久進益氣湯。

    某(四三) 三瘧早截,中陽窒塞,脕脹不運,背寒肢冷。

    草果仁 杏仁 半夏 茯苓 桂枝 厚樸 廣皮 生姜

    某 脈濡,面黃舌白,脕中格拒,湯水皆嘔,三日瘧一至,據色脈診,乃足太陰陽微飲結,當以溫藥和之。

    半夏 蓽苃 丁香柄 草蔻 厚樸 姜汁

    李 初病勞倦晡熱,投東垣益氣湯,未嘗背謬,而得湯反劇,聞谷氣穢,間日瘧來,渴思涼飲,此必暑邪內伏,致營衛周流與邪觸著,為寒熱分爭矣,故甘溫益氣,升舉脾髒氣血,與暑熱異岐,胃中熱灼,陽土愈燥,上脕不納,腸結便閉,其初在經在氣,其久入絡入血,由陽入陰,間日延為三瘧,奇脈蹺維,皆被邪傷,內經謂陽維為病,苦寒熱也,維為一身綱維,故由四末寒凜而起,但仍是脈絡為病,故參 術附,不能固陽以益其虛,歸桂地芍無能養營以卻邪矣,昔軒岐有刺瘧之旨,深慮邪與氣血混成一所,汗吐下無能分其邪耳,後漢張仲景,推展聖經蘊奧,謂瘧邪經月不解,勢必邪結血中有瘕瘧母之累瘁,制方鱉甲煎丸,方中大意,取用蟲蟻有四,意謂飛者升,走者降,靈動迅速追拔沉混氣血之邪,蓋散之不解,邪非在表,攻之不驅,邪非著里,補正卻邪,正邪並樹無益,故聖人另闢手眼,以搜剔絡中混處之邪,治經千百,歷有明驗,服十二日干支一周,倘未全功,當以升其八脈之氣,由至陰返于陽位,無有不告安之理。(氣血凝絡)

    某 陰瘧兩月,或輕或重,左脅按之酸痛,邪伏厥陰血絡,恐結瘧母,議通絡以逐邪,用仲景鱉甲煎丸,每早服三十粒,當寒熱日勿用。

    昌(二四) 三瘧皆邪入陰絡,故汗下為忌,經年瘧罷,瘕瘧母,仍聚季脅,邪攻血氣之結,攻逐瘀聚,升降以通陰陽,乃仲景成法,但診脈細微,食減神衰,攻法再施,恐擾中滿,前與溫補通陽頗安,然守中之補,姑緩為宜。(瘧母)

    人參 當歸 淡附子 淡干姜 茯苓 肉桂

    鱉甲膠丸。

    諸瘧由伏邪而成,非旦夕之因為患也,六淫之氣,惟燥不能為害,而新涼收束,實屬有關考之聖訓,獨手三陽,手厥陰,卻無其癥名,醫者當辨其六氣中,所傷何氣,六經中病涉何經,若小柴胡專主少陽,豈能兼括也,夫溫瘧癉瘧,痰食瘴癘諸瘧,皆有成方,予不復贅,但此癥春月及冬時間有,惟夏秋暑濕為患者居多,暑必挾濕,專傷氣分,第一要分別其上焦中焦之因,暑濕二氣何者為重,若暑熱重者,專究上焦肺髒清氣,瘧來時,必熱重而寒微,唇舌必絳赤,煩渴而喜涼飲,飲多無痞滿之患,其脈色自有陽勝之候,當宗桂枝白虎法,及天水散,加辛涼之品為治,若濕邪重者,當議中焦脾胃陽氣,瘧來時,雖則熱勢蒸燔,舌必有粘膩之苔,渴喜暖湯,胸脕覺痞脹嘔惡,其脈色,自有陽氣不舒之情狀,當宗正氣散,及二陳湯去甘草,加杏蔻生姜之類主之,必要陽勝于陰,而後配和陽之劑,日後方無貽累,倘癥象兩兼,則兩法兼之可也。大凡是癥,若邪氣輕而正不甚虛者,寒熱相等而作止有時,邪氣重而正氣怯者寒熱模糊,來勢必混而不分。又雲︰邪淺則一日一發,邪稍深則間日一發,邪最深則三日一發,古稱為三陰大瘧,以肝脾腎三髒之見癥為要領,其補瀉寒溫,亦不離仲景治三陰之法為根蒂,可知陽經輕淺之方,治之無益也。所雲移早則邪達于陽,移晏則邪陷于陰,陰陽勝復,于此可參,若久而不已,必有他癥之虞,太陰之虛浮脹滿,有通補之理中法,開腑之五苓湯,少陰之痿弱成勞,有滋陰之復脈湯,溫養之升奇法,厥陰之厥逆吐蛔,及邪結為瘧母,有烏梅丸,與鱉甲煎法,又如心經瘧久,勢必動及其營,則為煩渴見紅之累,肺經瘧久,理必傷及其津,則為胃秘腸痹之候,一則涼陰為主,一則清降為宜,然而瘧之名目不一,而瘧之兼癥甚多,若不達權通變,而安能一一盡善,即如暑濕格拒三焦,而嘔逆不納者,宗半夏瀉心法,穢濁蒙蔽羶中,而清靈昧甚者,用牛黃清心丸,心陽暴脫,有龍蠣之救逆,胃虛嘔呃,有旋復代赭之成方,如表散和解,通陽補氣,滋陰化營,搜邪入絡,動藥劫截,辛酸兩和,營氣並補,及陽瘧之後養胃陰,陰瘧之後理脾陽等法,已全備矣,匯集諸家,融通無拘,所謂用藥如用兵,先生不愧良工之名也。(邵新甫)

    徐評 皆依樣畫葫蘆之談,又評 古聖凡一病必有一主方,如瘧疾小柴胡湯主方也,瘧象不同,總以此方加減,或有別癥,則不用原方亦可,蓋不用柴胡湯而亦可愈者,固有此理,若以為瘧而斷不可用柴胡,則亂道矣,余向聞此老治瘧,禁用柴胡,耳食之人,相傳以為秘法,相戒不用,余以為此乃妄人傳說,此老決不至此,今閱此案,無一方用柴胡,乃知此語信然,則此老之離經叛道,真出人意表者矣,夫柴胡湯少陽經之主方,凡寒熱往來之癥,非此不可,而仲景用柴胡之處最多,傷寒論雲,凡傷寒之柴胡癥有數論,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其推崇柴胡如此,乃此老偏與聖人相背,獨不用柴胡,譬之太陽癥,獨不許用桂枝,陽明癥獨不許用葛根,此必無知妄人,豈有老名醫而有此等議論者,真天下之怪事也。


如果你對臨證指南醫案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臨證指南醫案》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