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右) 抑郁傷肝,肝強土弱,胃失通降。食入脹滿,漾漾欲吐,腹中偏右聚形,月事不行,往來寒熱。脈細弦而數。膽為肝之外府,木旺太過,則少陽之機杼不轉。宜平肝調氣,參以散郁。
柴胡(五分醋炒) 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制香附(二錢) 白茯苓(三錢) 陳香櫞皮(一錢) 當歸(二錢酒炒) 金鈴子(一錢五分) 粉丹皮(二錢) 延胡(酒炒一錢五分) 炒枳殼(一錢) 干橘葉(一錢五分)
【二診】 兩和肝胃,參以開郁,便行稍暢。而中院氣滯,胃失通降。食入脹滿。開合失度,寒熱往來。再和肝胃以舒木郁。
香附(二錢) 豆蔻花(五分) 炒枳殼(一錢) 女貞子(三錢酒炒) 焦麥芽(二錢) 廣皮(一錢)佛手花(六分) 沉香曲(一錢五分炒) 當歸(一錢五分酒炒) 逍遙丸(四錢分二次服)
金(左) 先自木郁土中,中脕有形作脹。脾與胃以膜相連,胃土受侮,脾土亦虛,漸致腹笥脹大,肢腫面浮,目 帶黃,如是者已經數月,茲交立冬節令,忽然下利, 不爽,膿血相雜,上則惡心嘔吐,嘔出亦帶黑色,四肢厥逆。脈沉如伏。肝強土弱已極,肝為藏血之海,肝經之氣縱橫逆擾,則肝經之血,不克歸藏有發厥之虞。金匱厥陰篇中每以苦辛酸合方,即師其法,能否應手,非敢知也。
烏梅(五分) 川雅連(五分淡吳萸七粒同炒) 白芍(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 干姜(四分)甘草(四分) 茯苓(三錢) 佛手花(四分) 干橘葉(一錢五分)
病發 前用金匱苦辛酸法,膿血已退,便利大減,臥得安眠,胃亦略起,脹勢稍得寬松。而氣仍下墜,嘔痰仍黑,目畏火光,小溲紅赤,舌干口燥,兩手稍溫,兩足仍厥。脈稍起而細弦無力。陰虛木旺,氣火盡越于外,經謂熱勝則腫也。雖見轉機,尚未足恃。擬養肝柔肝,以平氣火,氣行火平,治腫治脹之道,寓乎其中矣。
陳阿膠(二錢) 炒天冬(三錢) 生甘草(七分) 當歸(炒黑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生地炭(四錢)生白芍(三錢) 雲茯苓(三錢) 木瓜皮(二錢炒) 車前子(三錢) 佛手花(四分)
【三診】 四肢轉溫,面腫大退,脹勢亦減,上沖之氣亦平,小溲漸暢。然便利仍然不止。昨日停藥一天,今又膿血相雜。脈象細弦。肝強土弱,營不收攝,濕熱蹈暇乘隙,更復傷營。再養血和營,兼清濕熱。
當歸(炒黑二錢) 杭白芍(三錢甘草二分同炒) 生地炭(四錢) 車前子(二錢) 茯苓(三錢) 木瓜皮(三錢) 大腹皮(三錢) 淡芩(一錢五分) 丹皮(炒黑二錢) 駐車丸(三錢)
酌改方 淡芩(一錢五分) 甘草(三分) 干姜(二分) 丹皮(二錢炒) 木瓜皮(一錢炒) 白頭翁(二錢) 川連(五分) 白芍(三錢與甘草同炒) 秦皮(一錢五分) 黃柏炭(三錢)
【四診】 改方參用白頭翁湯,膿血大為減少,便利較疏,脹松嘔退,痰色轉白,略能進谷。然利仍不止,兩足腫脹尤甚,有時惡心。脈象細弦。肝強土弱,濕熱傷營,雖屢見轉機,而于大局終無所濟,不得不預告也。再泄脾胃濕熱,參以分化。
制半夏(二錢) 川雅連(六分) 淡芩(一錢五分) 廣橘紅(一錢) 淡干姜(三分) 豬苓(二錢)茯苓(三錢) 滑石(三錢) 木通(八分) 生熟薏仁(各五分) 澤瀉(二錢) 白頭翁(三錢) 陳膽星(一錢)
左 情志久郁,肝木失疏。沖脈為肝之屬,沖脈起于氣街,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以致氣沖脕痞咽阻。
姑舒郁結而苦辛降開。
老川樸(一錢) 老山檀(三分磨沖) 川雅連(五分) 茯苓(三錢) 炒竹茹(一錢) 磨甦梗(四分)郁金(一錢五分) 淡干姜(四分) 橘皮(一錢)
左 痛抱西河,肝氣抑郁,腹中 痛肌熱口苦舌干。急宜開展襟懷,以靖氣火。
桑葉(一錢五分) 金鈴子(一錢五分) 川石斛(四錢) 半夏曲(一錢五分炒) 丹皮(二錢) 蜜炙香附(一錢五分) 大麥冬(二錢) 山梔皮(三錢炒) 枇杷葉(二錢去毛)
陳(右) 肝氣抑郁不舒,左脅下又復作痛,牽引胸膈,口鼻烙熱,目澀頭脹。肝氣不舒,肝火內亢,肝陽上旋。平肝熄肝,兼開氣郁。
郁金 金鈴子 制香附 炒枳殼 丹皮 木香 延胡索 干橘葉 冬桑葉 池菊
徐(右) 情懷郁結,胸中之陽氣,郁痹不舒,胸次窒塞不開,不納不饑,耳脹頭巔烙熱,大便不行。脈細弦微滑。仿胸痹例治。
光杏仁(三錢) 郁金(一錢五分) 生香附(二錢) 白茯苓(三錢) 栝蔞皮(三錢) 川貝母(一錢五分)山梔(二錢) 鮮竹茹(一錢五分) 炒枳殼(一錢) 枇杷葉(去毛一兩)
金(右) 情懷郁結,肝木失疏,以致肝陽沖侮胃土,中脕有形,不時嘔吐,眩暈不寐。脈細弦,苔白質紅。全是風木干土之象。擬兩和肝胃法。
金鈴子(一錢五分切) 制半夏(一錢五分炒) 炒枳殼(一錢) 川雅連(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土炒) 制香附(二錢研) 延胡(一錢五分酒炒) 代赭石(四錢) 白蒺藜(去刺炒三錢) 淡吳萸(二分與雅連同炒) 旋覆花(二錢絹包)
轉方去川連吳萸,加茯苓竹茹。
再診 氣分攻撐稍平,中脕聚形亦化,嘔吐亦減,寐亦漸安,略能安谷。但胸中有時微痛,所進水谷,頃刻作酸,眩暈帶下,脈兩關俱弦。肝胃欲和未和。再從厥陰陽明主治。
制半夏(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青皮(四分醋炒) 白芍(一錢五分土炒) 茯苓(三錢) 制香附(二錢研) 川楝子(一錢五分切) 白蒺藜(去刺炒三錢) 干姜(二分) 川雅連(五分) 代赭石(四錢) 炒竹茹(一錢)
【三診】 嘔吐已定,攻撐亦平,漸能安谷,肝胃漸和之象也。但少腹仍覺有形攻撐,心悸眩暈,小溲之後,輒覺酸脹。腎氣已虛,不能涵養肝木。再從肝腎主治。
制半夏(一錢五分) 青陳皮(各一錢) 白歸身(一錢五分酒炒) 白蒺藜(三錢) 決明(四錢) 金鈴子(一錢五分) 杭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阿膠珠(一錢五分) 朱茯神(三錢) 牡蠣(四錢) 炒棗仁(一錢)
【四診】 嘔吐已定,而少腹攻撐,似覺有形,每至溲便,氣覺酸墜,眩暈汗出。肝體漸虛。再平肝熄肝。
金鈴子(一錢五分) 香附(二錢醋炒) 朱茯神(三錢) 生牡蠣(五錢) 白芍(二錢) 甘杞子(三錢) 當歸炭(二錢) 炒棗仁(二錢) 阿膠珠(二錢) 淮小麥(五錢)
畢(左) 抑郁傷肝,肝氣縱橫,木來克土,上吐下瀉,有似痧氣。如此嚴寒,何來痧穢,其為木土相仇,顯然可見。匝月以來,腹中有形,不時攻築肝髒郁怒沖突之氣也。此時極宜舒郁,而失于調治,以致氣滯腹滿,脾土不能運旋,濁痰因而難化,遂令彌漫神機,神情呆鈍。脈象沉郁,重取帶弦,而尺中無力。深入險地不能言治。勉擬化痰以通神機,木旺正虛,無暇過問矣。
制半夏(二錢) 栝蔞仁(五錢蜜汁炒研) 炒枳殼(一錢五分) 九節菖蒲(五分) 遠志肉(五分)薤白頭(三錢) 陳膽星(一錢) 桔梗(一錢) 生姜汁(三茶匙) 白金丸(七分開水先送下)
改方去白金丸,加白蜜。
曹(右) 咳不甚盛,而咽中梗阻,痰出成粒。此氣郁痰滯,所謂郁痰是也。
老川樸(一錢) 磨甦梗(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炒姜皮(三錢) 茯苓(四錢) 光杏仁(三錢打)香豆豉(一錢五分) 生香附(二錢打) 炒竹茹(一錢) 郁金(一錢五分) 炒枳殼(一錢) 枇杷葉(四片去毛)
病發 痰多咳嗽如昨。痰在胸中,氣火上逼,故口碎而痛。
制半夏(三錢) 甜葶藶(五分) 雲茯苓(三錢) 光杏仁(三錢) 竹茹(水炒一錢) 甦子(炒研三錢)冬瓜子(四錢) 炒枳殼(一錢) 生薏仁(四錢) 葦睫(八錢)
王(右) 營陰不足,厥氣有余。腹中有形,發則噯噫痛脹,陽氣上旋,耳鳴眩暈。經事不調。氣為血帥,調血當先調氣也。
全當歸 朱茯神 天麻 整砂仁 上廣皮 制香附 白蒺藜 枳殼 香櫞皮 金鈴子
張(右) 膽為甲木,肝為乙木,胃為戊土,脾為己土,五行之中,木本土之所勝,人身內景,膽附于肝葉之內。驚動膽木,又以年邁正虛,不能制伏,遂致肝髒之氣,亦隨之而動。抑而下者為氣,氣克己土,則撐滿不和,甚至便溏欲泄。浮而上者為陽,陽犯戊土,則嘔吐痰涎,甚至有氣逆行至巔,為酸為脹。脈象弦滑,按之少力,苔白質膩。此皆厥陽犯脾胃致病,胃中之濁,悉行泛動。若久纏不已,恐入衰憊之途。治之之法,補則恐滯而氣壅,平肝又恐迂闊而遠于事情,惟有先降其胃府,和其中氣,能得嘔止安谷再商。正之。
制半夏(二錢) 煨天麻(一錢五分) 制香附(一錢五分) 白茯苓(四錢) 新會皮(一錢) 白蒺藜(三錢炒) 煨生姜(一錢五分) 白粳米(一合) 姜汁炒竹茹(一錢五分二味煎湯代水)
陳(右) 肝氣不和,橫逆入絡,腹痛牽引腰際,心悸耳鳴。再平肝泄肝。
金鈴子(切一錢五分) 橘紅絡(各一錢) 制香附(二錢打) 濃杜仲(三錢) 白芍(一錢五分) 春砂仁(七分後入) 杞子(三錢炒) 甘菊花(一錢五分)
左 心中熱辣,少腹有氣上沖,至胸而散則尤甚。經雲、沖脈者起于氣街,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龍相不潛,沖脈不和,良有以也。
金鈴子 杭白芍 廣皮 鹽水炒竹茹 白茯苓 炒杏仁 木香 大補陰丸
姚(左) 稟先不足,木失涵濡,沖氣逆行,上干肺髒,單聲作嗆,腹中有氣攻沖,頭巔體震。擬滋水養肝清肺。
丹皮(二錢) 阿膠珠(二錢) 生白芍(二錢) 青蛤散(三錢) 川貝母(二錢) 磁石(三錢)白蒺藜(三錢) 炙生地(四錢) 酒炒女貞子(三錢) 枇杷葉(去毛四片)
【二診】 腹中有氣攻沖,則頭巔體震,單聲作嗆。日來寒熱兼作,此兼新感。先治其表,再治其本。
霜桑葉(一錢五分) 青蒿(二錢) 黛蛤散(四錢) 女貞子(三錢) 代赭石(三錢) 茯神(三錢)丹皮(二錢) 川貝母(二錢) 炙龜甲(五錢) 枇杷葉(四片去毛)
孫(左) 血虛不復,木燥生風,經絡不時抽掣,腹脹帶下,沖氣不平,氣沖至脕,則中脕脹滿。宜養血熄肝,參以和胃。
阿膠珠 牡蠣 金鈴子 桑螵蛸 砂仁 炒白芍 佛手 潼沙苑 枇杷葉
【二診】 脈癥相安,然中脕不時痞滿,經絡抽掣。脈細關弦。營血不足,肝陽沖侮胃土。再育陰熄肝,參以調氣。
阿膠珠(三錢) 白歸身(二錢) 香附(一錢五分蜜水炒) 茯苓神(各一錢五分) 土炒白芍(一錢五分)半夏曲(二錢炒) 金鈴子(一錢五分) 炒山藥(三錢) 潼白蒺藜(鹽水炒各一錢五分)
另備服方
川楝子(一錢五分) 廣玉金(一錢五分) 干橘葉(一錢五分) 炒蔞皮(三錢) 延胡索(一錢)制香附(三錢) 白蒺藜(三錢) 光杏仁(三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枇杷葉(四片去毛)
倪(右) 肝胃不和,挾痰內阻。中脕不舒,甚則嘔吐痰涎。脈形弦滑,重按空虛。血虛膽火犯中。姑和中而泄膽木。
桑葉 金石斛 制半夏 海蛤粉 炒杞子 丹皮 白蒺藜 雲茯苓 鉤鉤 水炒竹茹
【二診】 和中氣,泄少陽,脈象相安。舌苔薄白,底質帶紅。痰多中脕不舒,迷沉欲寐,甚則嘔吐,其痰更覺膠膩。胃為水谷之海,胃受谷氣,則化津化氣,以調和于五髒,灑陳于六腑也。西河抱痛,則木郁生火,木火擾中,則脕痞不舒,水谷之氣,為火所煉,則不能化津化氣,而反凝濁成痰,陽明遂失其通降之常,太陰亦失其清肅之令,所以嗆咳痰多,咽中干毛也。傷寒六經中惟少陰有欲寐之條,既非腎陽虛而濁陰彌漫胸中,即是腎陰虛而真陰不能上潮于心矣,所以一則主以四逆,一則主以復脈也。姑循序進之。
金石斛(四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廣皮(一錢) 桑葉(一錢五分) 丹皮(二錢)白蒺藜(三錢) 磨枳實(二分) 鉤鉤(三錢) 遠志肉(五分) 炒竹茹(一錢五分) 姜汁(二匙)
張(左) 身熱已退,而咽次仍然哽阻。脈象弦滑。還是痰氣交滯。再為清化。
香豆豉(三錢) 枳實(一錢) 雲茯苓(四錢) 白檀香(一錢五分) 炒竹茹(一錢) 光杏仁(三錢)川樸(一錢) 制半夏(二錢) 磨甦梗(五分沖) 枇杷葉(四片)另附噙化丸方 栝蔞(二錢) 黑山梔(三錢) 風化硝(一錢五分) 杏仁霜(三錢) 桔梗(三錢) 廣玉金(三錢)
上藥六味,研細末,用淡姜汁白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化細細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