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論著 其二

類別︰子部 作者︰清•張聿青 書名︰張聿青醫案

    (改門人過子春稿)

    外感不外六淫,民病當分四氣,若不辨其源流,安能分其名目。如陽春發泄,民病多溫,是溫即熱之漸,熱即火之本,以寒治熱,千古常經。獨是火必為煩,而又有陰極發躁之類乎煩者,而煩不能憑。熱必致燥,而又有氤氳抑遏,津不上供之類乎燥者,而燥不足據。熱必逼亂神明,神識昏昧,而又有燻蒸蒙蔽之昏昧,有類乎逼亂神明者,而昏昧不堪信。殊不知陰極之燥,必足冷戴陽。抑遏而津不上供之燥,必渴而不能飲,蒙蔽之昏昧,必有一種迷沉之狀。惟是其煩也壯熱,其渴也能飲,苔黃或焦或紅,以致神昏發痙,其昏痙之至,皆如前狀,由漸而來,是非連翹犀角羚羊玄參菖蒲至寶之類不為功。或曰、溫熱之狀,固已知其大概矣。濕之與溫,本不相類,獨是化熱化火化燥之後,便與溫病無異,不有確證,何以診斷。曰、濕性蒸騰,多汗出而熱不解。濕每阻氣,煩則必兼胸悶惡心,熱耗清津,而脾胃仍苦濕漬,必渴而不能任飲,舌燥干霉,必飲仍喜暖,或不索飲。其神昏也,必類迷沉。夫以有汗不解辨其熱,以胸悶辨其煩,以不能飲辨其渴,以喜暖或不索飲辨其燥,以沉迷辨其昏亂,按此審察,又何慮臨癥而眩惑哉。

    況乎同一齒垢也,溫邪之齒垢,自有唇朱舌絳便秘之相兼。濕溫之齒垢,絕無數癥之畢現,雖有舌絳,而近根或兩邊必有一種垢滯之形,如坑砂之 固牢結,習俗相沿,謂之 苔。蓋一由水涸于火,火極而似水,一由濕裹其熱,燻蒸而濁結,濁結成瓣,齒亦垢矣。同一舌燥也,溫邪則欲求救于飲,濕溫則無藉乎飲。同一汗出也,溫邪則汗出而熱解,或汗出而大渴大熱,濕溫則汗出而熱蒸蒸。有一定之見象,自有一定之主名,有一定之主名,自有一定之治法耳。

    按本篇 當作 ,牢固之意。前原案中沿抄已久,悉仍其舊。補錄于此,以備參考。(文涵志)


如果你對張聿青醫案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張聿青醫案》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