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噫氣

類別︰子部 作者︰明 • 薛鎧 書名︰保嬰撮要

    經曰︰脾病則面黃善噫。噫者,寒氣客于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于胃,而為噫。又善思、善味,其癥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經曰︰脾主四肢。有是者脾也。又曰︰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何謂也?竊謂︰上焦受氣于中焦,中焦氣未和,不能消谷,故為噫耳。中焦亦脾胃之分也,脾土虛寒,由命門火衰,不能溫蒸水谷。古人有服菟絲子,旬日間飲食如湯沃雪,亦此義也。補脾宜人參理中湯;補右腎宜用八味丸。胃氣虛不能運化水谷者,六君子加木香。郁結傷脾者,加味歸脾湯。木克土者,四君、柴胡、升麻;兼嘈雜者,加吳茱萸、半夏,治者審之。

    治驗一小兒稟賦虛羸,時常作痢,年十三歲,泄瀉不食,手足並冷,諸藥不應,余謂命門火衰,六君子湯、八味丸治之尋愈。畢姻後,勞心過甚,飲食頓少,發熱下氣,先用參、術各五錢,姜、棗煎服,諸癥稍愈;又用六君子湯加炮姜、肉桂、參、術各一兩,一劑諸癥頓愈。又因勞心發熱煩渴,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一錢渴止;用參、 各一兩,歸、術各五錢,附子一錢,三劑痊瘥。

    一小兒十五歲喜噫,面黃腹脹,飲食難化,用六君、益智、木香漸愈。後因怒兼脅痛,少食下氣噫氣,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益智漸愈。後飲食過多,腹脹吞酸,服保和丸,熱渴痰甚,用二陳、黃連、石膏之劑,大便不止,吃逆不食,手足並冷,余用六君、附子,四劑稍愈。又以補中益氣湯加附子及八味丸而遂安。

    一女子十九歲患前癥,用六君子湯送四味茱萸丸而愈。但怒即發,服此藥亦即愈。後因怒氣勞役,前癥復作,血崩不止,先用柴胡梔子散一劑,隨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而痊,仍參虛羸治驗。

    本事枳殼散 治心下痞悶,或作痛多噫。

    枳殼 白術(各半兩) 香附子(炒,一兩) 檳榔(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空心米飲調下。

    四味茱連丸 治腹脹噫氣吞酸,食不能化。

    吳茱萸(炒) 黃連(炒) 神曲 荷葉(各等分)

    上為末,水煮神曲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黃連當量病微甚,或炒黑炒黃用之。

    八味丸(即六味丸加五味子、肉桂,方見腎髒)

    四君子湯

    加味歸脾湯

    六君子湯(三方見內釣)

    補中益氣湯(方見虛羸)


如果你對保嬰撮要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保嬰撮要》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