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水痘麻痘

類別︰子部 作者︰明 • 薛鎧 書名︰保嬰撮要

    陳文宿先生雲︰水痘之癥,身熱二三日而止,或咳嗽面赤,眼光如水,或噴嚏咳唾稠粘。與痘不同,易出易靨,不能為害。湯民望先生雲︰麻痘乃天行時氣,熱積于胃,胃主肌肉,故發于遍身,狀如蚊子所嚙。色赤者十生一死,色黑者十死一生。此癥亦與 癥不同。其 癥如錦紋,而但空缺處如雲路之狀。麻癥乃遍身而無空處,但以疏密之不同耳。

    麻痘初出,咳嗽煩悶,嘔逆清水,眼赤咽喉口舌生瘡,用黃連杏仁湯。若催出而成 ,爛如錦紋,或膿水腥臭,心胸咳悶,嘔吐清水,不時身熱,用黃芩知母湯。初起發熱,疑似之間,可服升麻湯。然麻癥始終宜用麻黃湯表之,痘癥表與下皆不可。大抵發熱煩渴,用升麻葛根湯。發熱咳嗽,人參麥門冬湯。發熱煩躁,小便不通,大連翹飲。冬寒腠理閉塞,葛根橘皮湯。

    一小兒患之,發熱作渴,遍身作痛,大小便干澀。此熱毒郁滯于內,用葛根麥門冬湯一劑頓安,又用解毒湯而愈。

    一小兒患此,身痛發熱煩躁,此風邪搏于表也,用玄參升麻湯,諸癥頓解。但倦怠發搐,此脾虛為肝所侮也,用和肝補脾湯而安。

    一小兒患此,腹痛煩渴,面赤咳嗽痰涎。用升麻湯一劑,遍身如錦,用化 湯一劑而安,又用人參麥門冬散而愈。

    一小兒疹隱于肉里而不現,煩渴躁熱,衄血吐血或便血,用解毒湯、犀角湯,各一劑而血止,又用導赤散而愈。

    一小兒患此,寒熱干嘔,先用小柴胡湯加生地黃而寒熱止,用解毒湯而發,用生料四物湯而痊愈。

    一小兒患此,五日不消,發熱煩躁,右關脈洪數而有力,此胃經實熱,先用化 湯一劑,又用參滑散而愈。

    三豆飲 治天行痘瘡,始覺即服之,多者必少,少者不出。

    小赤豆 黑豆 綠豆(各一百粒) 甘草節(五錢)

    上水煮熟任食之,七日自不發。

    參滑散 治水痘。

    地骨皮 麻黃(去節,一分) 人參 滑石 大黃(煨,一分) 知母 羌活 甜葶藶(炒,一分) 甘草(炙,半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水一小盞,小麥七粒,煎數沸,每服三五匙,不可多服。

    按︰前方發表散邪,疏通內熱之峻劑。若遍身作痛,壯熱煩躁,作渴飲冷,大便秘結,小便澀滯,喘嗽等癥,宜用此方。然水痘多屬表邪,或發熱引飲,小便赤澀者,當用升麻葛根湯。知無他癥,不必用藥。

    和肝補脾湯 治風熱瘡疹,脾土不及,肝木太過。

    人參 陳皮 川芎(各五分) 白術 茯苓 芍藥(各七分) 柴胡 甘草(炙。各三分) 山梔(炒,四分)

    上作二劑,水煎服。

    白虎蒼術湯

    石膏(四錢) 蒼術(一錢五分) 知母(一錢) 甘草(五分) 粳米(一撮)

    上水煎服。

    黃連杏仁湯 治麻痘漸出,咳嗽煩悶,嘔逆清水,眼赤咽喉口舌生瘡,作瀉。

    黃連(一兩) 陳皮 麻黃(去節) 杏仁(去皮尖,麩炒) 枳殼(炒) 葛根(各五錢)

    上每服二錢,作瀉者加濃樸、甘草。

    黃芩知母湯 治麻癥 爛,隱疹如錦紋,或膿腥臭,心胸閉悶,嘔吐清水,溫壯不時。

    葛根 知母(洗) 黃芩 麻黃(去節) 陳皮 杏仁(去皮尖) 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二錢,若不嘔逆,去陳皮加芍藥,如吐則用之。

    升麻葛根湯 治瘡疹初起,發熱咳嗽,似傷寒未辨麻疹。

    白芍藥 川升麻 甘草 干葛(各等分)

    上水煎,每服三錢。

    化 湯 治 疹渴熱最良。

    人參 知母(各一錢) 甘草(五分) 石膏末(四錢)

    上加粳米一撮,水煎量服之。

    葛根橘皮湯 治發 煩悶,嘔吐清汁,兼治麻痘等癥。

    葛根 陳皮 杏仁(去皮尖) 麻黃(去節) 知母(炒) 甘草 黃芩(各半兩)

    上每服二三錢,水煎。

    玄參升麻湯 治 疹已發未發,或身如錦紋,甚則語言煩躁,喉閉腫痛。

    玄參 升麻 甘草(炙。各等分)

    上每服二三錢,水煎服。

    烏梅丸

    烏梅(三十個,酒浸肉研爛) 細辛 干姜 附子(泡。各一兩) 蜀椒(四兩) 黃連(一兩) 當歸(四兩)

    上為末,烏梅肉與米飯和丸,桐子大。每服數丸,白湯下。

    羌活散(即人參敗毒散加天麻、地骨皮)

    葛根麥門冬湯(方見頂陷心狂)

    升麻葛根湯(方見痘寒戰)

    解毒湯

    小柴胡湯(二方見 癥)

    人參麥門冬湯(一名麥門冬散,方見發熱口渴)

    犀角湯(方見頂陷心狂)

    大連翹飲(方見夾疹痘)

    四物湯(方見 痘出遲)

    導赤散(方見疳蝕之癥)


如果你對保嬰撮要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保嬰撮要》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