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人氏雲︰痘 爛之癥,因當發散而不發散,則毒氣閉塞,以致喘促悶亂。不當發散而誤發散,則毒隨陽氣暴出于外,遍身皮膚潰爛。治宜調脾胃進飲食,大便調和,榮衛健旺,毒氣自解,而無目赤咽痛,口瘡吐衄等癥。竊謂前癥若發表過甚,大便自利,急用理中丸、豆蔻丸,以救其里。亦有痘疹,如蚊所嚙而色黑,乃危癥也。若大小便秘結煩躁,用山梔子湯, 豬尾血調腦子治之,自利不食者不可用。蓋毒發于表而妄汗之,則腠理開泄,榮衛益虛,轉增瘡爛,由是風邪乘虛變癥者有之。若毒根于里而妄下之,則內氣愈虛,毒不能出,而反入焉。由是土不勝水,變黑歸腎,身體振寒,兩耳尻冷,眼合肚脹,其瘡黑陷,十無一生,治者審之。
一小兒患此,發熱作渴,手足並冷,此脾經熱毒,先用瀉黃散五分,又用七味白術散而愈。
一小兒患此,但惡寒發熱、體倦頭痛,人迎脈大于寸口二三倍,此風邪外傷,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蔓荊子,愈而自靨。
一小兒患此,口舌生瘡,手足並冷,余謂此中氣虛而內熱耳,用五味異功散,議論不一,猶豫未服。翌日,腹痛口噤,余用前藥,更加干姜,一劑諸癥稍緩,再劑而愈。
一小兒患此,或癢或痛,發熱口渴,先用白術散,次用補中湯而愈。後因作課勞心,發熱頭痛,痘痕 赤。用補中湯加蔓荊子,及八珍湯而愈。
一小兒患此作痛,喜飲熱湯,發熱惡寒,手足並冷,余謂此中氣虛而外假熱也,用補中湯加參、 ,各三劑四劑而愈。
一小兒患之,多在兩脅,時發寒熱,此肝經之癥,用加味逍遙散而寒熱退,又二劑而脅痛止,及立效散而痊。
一小兒患之,作渴發熱,額間為甚。此心經有熱,先用導赤散,母服漸愈;又用柴胡梔子散,敷三黃散而痊。
一小兒患之,發熱作渴,面目多白,尺脈數而無力,此稟足三陰虛也,用地黃丸、補中湯尋愈。畢姻後,患瘵癥,服黃柏、知母等藥幾危,余仍用前藥而痊。
一小兒患此,體倦惡寒,此脾胃氣虛也,用補中益氣湯,數劑而愈。後因飲食停滯,發熱而痘痕復赤,先用陳皮、參、術、神曲、山楂消食,仍用補中益氣湯,調補脾胃而愈。若誤用敗毒之劑,決不起矣。
一小兒痘愈後因勞,痘痕作癢,搔破膿水淋灕,面色皎白,脈浮大按之如無,余用補中益氣湯漸愈。或雲︰先攻其邪,而後補之。乃用消風散,變 ,汗退場門噤而死。惜哉!
山梔子湯 治痘疹及 毒狀如蚊蚤嚙毒盛黑色者。
梔子仁(一兩) 白蘚皮 赤芍藥 升麻(各一兩) 寒水石 甘草(炙。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柴草。
三黃散 治疳熱生瘡,膿水浸淫,膿流處便濕爛。
松香 五倍子 黃連 黃丹 海螵蛸(各一錢) 輕粉 雄黃上為末,用瑩肌散煎洗,滲之干者,香油敷。
豆蔻丸(方見泄瀉切牙)
柴胡梔子散(即柴胡清肝散)
五味異功散
補中益氣湯(二方見寒戰切牙)
加味逍遙散(方見欲靨不靨)
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
七味白術散(二方見發熱屬陰陽)
瀉黃散(方見靨後發咽痛)
導赤散
立效散(二方見風邪搏于肌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