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瀉證門 瀉解

類別︰子部 作者︰民國•陳守真 書名︰兒科萃精

    《經》曰︰虛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瀉泄。夫泄瀉無不本于脾胃,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脾健則胃和,水谷腐化,而為氣血以行營衛,若飲食失節,寒溫不調,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至合污下降,而瀉泄作矣。

    如腸鳴腹不痛者,是濕,宜用燥滲。

    飲食入胃,不能留住,或完谷不化者,是氣虛,宜用溫補。

    腹痛腸鳴,如水聲,痛一陣、瀉一陣者,是火,宜用清利。

    時瀉時止,或多或少,是疾枳,宜豁之。

    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宜消之,體實者宜下之。

    脾瀉已久,大腸不禁者,宜澀之,元氣下陷者,宜用升提。

    小兒之瀉,多因脾被濕浸,土不勝水而成,然致病之原不同,或乳食停滯,或感受寒暑,或驚邪外觸,或髒受寒冷,或脾虛作瀉,更有飧瀉水瀉之證,均須詳細明辨,因作瀉解。


如果你對兒科萃精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兒科萃精》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