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三 產後門•下 嘔吐

類別︰子部 作者︰明•武之望 書名︰濟陰綱目

    大全雲︰夫胃為水谷之海,水谷之精以為血氣,榮潤髒腑,因產則髒腑傷動,有時而氣獨盛者,則氣乘腸胃,腸胃燥澀,其氣則逆,故嘔逆不下食也。(吐屬陽明,故以胃字為主盡之)

    薛氏曰︰前證若因飲食過時,用四君子湯;飲食過多,用六君子湯;飲食過時而兼勞役,用補中益氣;若因飲食停滯,用人參養胃湯;脾胃氣虛,用六君子湯;胃氣虛寒,加炮姜木香;寒水侮土,用益黃散;肝木侮脾土,用六君升麻柴胡;命門火衰,不能生土,用八味丸(嘔吐專主脾胃,乃理之常,八味丸恐非救急之務);嘔吐泄瀉,手足俱冷,或肚腹作痛,乃陽氣虛寒,急用附子理中湯,多有生者。

    一產婦朝吐痰,夜發熱,晝夜無寐,或用清痰降火,肌體日瘦,飲食日少,前癥愈甚。余曰︰早間吐痰,脾氣虛也;夜間發熱,肝血虛也;晝夜無寐,脾血耗也。遂用六君子湯(此病脾虛生痰,故以六君子為先,是總訣)、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以次調理而痊。

    香靈丸 治產後嘔不止者。

    丁香 辰砂(另研,各六分) 五靈脂(一錢)

    上香脂先研,後入砂再研勻,用狗膽或豬膽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生姜陳皮湯磨下。

    (此方不獨產後可用,于雜癥之有嘔吐者亦效,妙在狗膽靈脂)

    蒲黃散 治產後三四日惡露不下,嘔逆壯熱。

    芍藥(二兩半) 當歸 知母 生姜 蒲黃(各二兩) 紅花(半兩) 荷葉心中蒂(一個) 生地黃汁(一盞)

    上 咀,水二升煎至一升,去渣,下蒲黃煎數沸,空心分三帖。(以惡露發為嘔吐,人嘗失之。此方用荷蒂紅花蒲黃當歸治惡露不下,生姜止嘔安胃是矣,若生地知母芍藥能不寒胃乎,要知此三味又為壯熱者設,苟無壯熱,其敢用乎,況在三四日之間,芍藥尤為所忌,讀方者當知其源)

    橘紅半夏湯 治產後胃虛嘔逆。

    橘皮(一兩) 半夏 甘草(炙,各半兩) 藿香(三兩)

    上銼,每服五錢,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此方治痰理氣,為治嘔正方,前方一寒一熱之治瘀血者不同,當知此竅)

    開胃散 治產後胃虛嘔吐,胸滿不食。

    人參(一兩) 訶子(一兩半) 甘草(炙,半兩)

    上銼,每服五錢,加生姜五片,水煎服。(人參益胃氣,訶子治胸滿,一益氣,一鎮氣,自與前後諸方不同,別是一種見解,人所未知)

    姜術散 治產後更無他疾,但多嘔逆,不能食。

    白術(一兩二錢半) 生姜(一兩半)

    上銼作一服,酒水各二升煎取一升,分三服。(更無他疾,專主胃氣虛寒也,故惟以溫補為主,既用生姜以佐術,復加酒以為煎,又法之妙也)

    石蓮散 治產後胃寒咳逆,嘔吐不食,或腹作脹。

    石蓮肉(一兩半) 白茯苓(一兩) 丁香(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姜湯或米飲調下,日三服。(本草︰石蓮即蓮實之沉水中千年者也,其味甘,其性降,故能益胃清水而治嘔,況加茯苓以下氣,丁香以溫寒,生姜佐之,其中品味大非前方比矣。奈何今之所貿市中石蓮,味極苦而內無心,形似蓮實而實非蓮實。

    考之市人,乃雲皆是山中木實。本體既殊,性味亦異,又豈有清胃和中之理,求治者宜審擇之,毋為市人之所誤)

    錢氏益黃散 治脾胃虛寒,水反來侮,以致嘔吐不食,或肚腹作痛,或大便不實,手足逆冷等癥。(治脾虛有痰嘔逆之正方也)

    陳皮(一兩) 青皮 訶子肉 甘草(炙) 丁香(各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煎服。

    加味四君子湯 治產後嘔逆不已。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炙) 半夏 陳皮 藿香 砂仁(各等分)

    上銼,每服四錢,加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以上八方各有見解,宜一一考證施治,勿妄投也)


如果你對濟陰綱目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濟陰綱目》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