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痧癥

類別︰子部 作者︰明•秦景明 書名︰幼科折衷

    【總括】斑癥總言因胃熱,赤生黑死分明別;忽如錦片出肌膚,濕毒發時別兩脅。

    【脈法】脈陽浮而數,陰實而大。

    《內經》曰︰少陰所致為瘍疹。夫少陰所致者,君火有余,熱令火行,戊子戊午之歲也,在人則心主之。心火太過則制己所勝,而燒灼肺金。又肺主皮毛,故紅色如錦,見于皮膚之間,心火侮而乘之之色也。

    《經》又曰︰疹屬于脾。故《金鏡錄》謂毒盛于脾,熱流于心,乃知心脾肺俱受病而發者,其欲出之時,腮紅眼赤,壯熱憎寒,身體疼痛,嘔吐泄瀉,咳嗽煩渴是其候也。當服開豁腠理湯,使之易出。如頭面愈多,鮮明勻淨,精神爽朗,吉之兆也,服前藥即愈矣。若痧色紫紅干燥暗晦,或未出透,身熱煩悶,聲啞喘急,隱隱不出,出而復隱,此危急之兆也。(批︰看時氣加之,有雲︰火熱入內,血化為斑。)急將前方加炒黑麻黃、羌活之類發之,如不復出,或喘更甚,此不治之癥也。

    《活幼心書》曰︰斑癥有二,有瘟毒發斑,有胃爛發斑。瘟毒發斑者其癮疹如錦紋片,出于兩腋之下,兩腋者氣之道路,故瘟毒隨氣之道路而先出,其癥咳嗽煩悶或嘔清水,此因冬時感冒寒毒,停于肌肉之間,至春陽氣發動而行于外,名為瘟毒發斑,以百解散及牛蒡湯加陳皮、黃連之類。

    胃爛發斑,初因傷寒下早,熱毒乘虛入里,乃當下而不下,亦致熱毒內蒸于胃,胃受熱毒則發于皮膚。斑之赤者可療,黑者十死一生,治法同前。其病大便堅燥,不可輕用藥下之,或用蜜煎豬膽導之,則自來矣。如微瀉者不必治之,正假此以泄熱毒也。若痧發後瀉痢不止,此又熱毒下陷之故,當以五苓散去桂加芩、連、芍藥、木通之類,毒解熱退瀉痢自止,不可用燥澀溫補之劑。古人雲︰可汗不可下,可表不可補是也。

    痧後壯熱氣促不止者,此余毒留連未盡也,須用解火清金之劑,以竹葉、石膏、門冬、知母、芩、連、玄參、桔梗、陳皮、枳殼、天花粉、牛蒡之類。

    痧後咳嗽不止者,二陳加栝蔞、桔梗、玄參、黃芩治之。渴則門冬、花粉,喘則甦子、桑皮可也。

    痧出過三日後不沒者,此內有實熱也,加清利之藥則自消矣,四物湯加芩、連、牛蒡之類。

    凡出痧之時,大忌生冷葷腥之食、風寒水濕之氣,苟有不謹,最為深患。間有犯之而獲愈者,此內稟之氣實,外感之邪輕耳。余雖不敏,驗之屢矣,當慎守此戒。

    有一種初出淡紅潤色,酷似痘疹,但粒頭尖小為異,此為赤痘。有初出尖小而頭白光亮有清水,此為水痘,此二者皆屬心火流于脾肺,最為易出易靨,極稱輕癥。但恐變瘡瘍,膿水潰壞,此皆不避風絕葷耳,以四物加荊芥、防風、芩、連之類。

    【附方】

    開豁腠理湯 陳皮 天花粉 防風 荊芥 桔梗 枳殼 前胡 干葛 紫甦 羌活 甘草 升麻

    百解散 見熱癥內。

    牛蒡湯 牛蒡 大黃 防風 荊芥 薄荷 甘草

    五苓散 見驚風癥內。

    二陳湯 見諸吐癥內。

    四物湯 見痢疾癥內。


如果你對幼科折衷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幼科折衷》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