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括】小兒自汗癥多端,切莫將為一例看,要識陰陽虛實候,勤勤調理自平安。
【脈法】脈大而虛浮而濡者,在尺為自汗,在寸為盜汗。傷寒脈陰陽俱緊當無汗,若自汗為亡陽之癥,不治。
《內經》曰︰心之液為汗。《原病式》曰︰心熱則汗出。東垣雲︰西南坤土也,在人為脾胃。夫人之汗,猶天地之雨,陰滋其濕則為霧露為雨也。按《內經》獨主于心,而東垣又指脾胃而言,何也?蓋心為君火主熱,脾胃屬土主濕,濕熱相搏為汗明矣,亦如地之濕氣為雲霧,而上升于天,若不下降則不成霖雨也。夫五髒皆令人出汗,獨心與脾胃主其濕熱,此乃總司耳。故《經》曰︰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若自汗與盜汗者,病雖似而實不同也,細詳于後。
(凡汗出發潤,一不治也;汗出如油,二不治也;汗凝如珠,三不治也。通身出汗謂之熱越,熱氣越于四體也。睡熟汗出,醒而收者為盜汗。丹溪雲︰自汗屬氣虛,人參黃 ,少佐以桂枝湯,虛甚附子湯亦可。盜汗屬血虛,當歸六黃湯神效。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然作汗,涼膈散主之。)
小兒脾虛自汗,多出額上,沾黏人手,速救胃氣,服全蠍觀音散。
脾虛瀉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時,遇瀉則無,瀉過則有,此候大虛,急當以參苓白術散服之。
肺虛自汗,右臉色多 白,肺脈按之無力,久因咳嗽連聲不已,乃肺經虛氣上壅致令汗出,宜補肺散為治,及以藿香飲調脾,此又益母救子之義也。
慢驚自汗,遍體俱有,其冷如冰,此癥已危,詳慢驚論內。
有實癥自汗,外因感受風邪發熱,無問昏醒,浸浸自汗出,當用百解散,或間投五苓散。
有小兒無疾,睡中汗出如水,覺而經久不干,此名積癥盜汗,脾冷所致,用三稜散。
有時時冷汗微出,發根如貫珠,而額上 然,此為驚汗,宜抱龍丸及茯神湯加麻黃根服。
有睡中汗自出者,曰盜汗,此陽虛所致,久不已,令人羸脊枯瘦,心氣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湯加黃 煎服。
【附方】
當歸六黃湯 當歸 生地 熟地 黃 黃連 黃芩 黃柏
涼膈散 桔梗 薄荷 甘草 梔子 連翹 大黃 芒硝
全蠍觀音散 蓮肉 人參 扁豆 天麻 防風 全蠍 羌活 白芷 木香 黃 茯苓 神曲 甘草
參苓白術散 見霍亂癥內。
補肺散 阿膠 茯苓 鈴 糯米 杏仁 甘草
藿香飲 人參 半夏 赤茯 甘草 蒼術 陳皮 藿香 濃樸
百解散 見熱癥內(一方加升麻)
五苓散 見驚風癥內。
三稜散 見諸吐癥內。
抱龍丸 見驚風癥內。
茯神湯 茯神 人參 當歸 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