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附血虛寒襲太陽病痙案

類別︰子部 作者︰清•陳復正 書名︰幼幼集成

    周虛中曰︰張景岳有雲,太陽血少者,多有戴眼反張之證,俗醫稱為驚風,誤矣。蓋太陽經脈,起于目內,上額,由後頸下背脊,至足小指。凡有血虛不能榮養經絡者,一著寒邪,則收引而急縮,理固然也。時俗不察,往往以豁痰截風之劑,耗其血液,豈不悖哉!此景岳之特見也。

    予憶往者,張乃媛,年五六歲,體極瘦削,一日群坐,忽然顛倒,作反弓狀,自言樓上有鬼,眼目翻騰,見白而不見黑。幼科群集,作驚風治不效,已經三日矣。觀其人之骨露筋浮,明系太陽少血,況樓為枯木,鬼屬陰邪,亦系寒氣傷榮所致。乃遵景岳之言,與道翁先生相商榷,用厥陰門中當歸四逆湯為主,甫投一劑,黑楮稍現,反弓之狀亦減,于是連進三服而安。又姻翁高某某乃外家,冬月擁爐向火,忽然背筋抽引作痛,頭足彎後,四肢厥逆,眼皮吊起不能下。亦用前湯,倍加當歸,大劑煎服,一劑而痊。可見先生之力闢驚風,確乎不謬,而太陽之痙,又有血虛體弱之不同也。

    痙有剛柔,剛痙無汗,柔痙有汗。小兒剛痙少,柔痙多,而且肌膚薄,腠理疏,不勝發表,惟宜解肌治痙。

    當以《金匱》為主,奈《金匱》之方,未敢輒用,而世人亦不能用。今之所選,獨海藏五方、《金匱》一方、雜選一方、附血虛寒襲一方,以為嬰兒病痙之準則。其隨機應變,又在後賢神而明之,予又何敢以拘?

    【入方】

    海藏桂枝葛根湯 治傷風項背強,身熱自汗柔痙。此蓋邪在太陽,微兼陽明,用此方通其榮衛,則外受之邪,有出無入,其所全甚大。

    嫩桂枝(一錢) 白芍藥(一錢五分) 粉干葛(一錢五分) 老生姜(一錢) 大紅棗(三枚)

    炙甘草(一錢)

    水煎,熱服。仍欲微似有汗,庶風邪自出,而汗孔自閉,但不可令其大汗,致傷榮氣。

    海藏桂枝加川芎防風湯 治發熱自汗柔痙,比前方藥性輕微。

    嫩桂枝(一錢五分) 白芍藥(二錢) 北防風(一錢) 正川芎(一錢) 老生姜(一錢) 大紅棗(三枚)炙甘草(一錢)

    水煎,熱服。

    予按︰此方不特治痙,凡小兒外感初起發熱,不論有汗無汗,皆宜用之,效捷桴鼓,人所未識。

    海藏柴胡加防風湯 治汗後不解,乍靜乍躁,目直視,口噤,往來寒熱。此證太陽陽明已罷,邪尚未解,傳入少陽半表半里,故以小柴胡湯加防風和解之,不使之入里也。

    官揀參(七分) 北柴胡(一錢) 片黃芩(一錢) 制半夏(一錢) 北防風(一錢) 炙甘草(五分)老生姜(三片) 大紅棗(一枚)

    水煎,熱服。

    海藏防風當歸湯 治發汗過多,發熱,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太陽兼陽明也。宜去風養血,速救陰榮,以靜勝躁也。

    北防風(一錢五分) 當歸身(二錢) 正川芎(一錢) 大生地(一錢五分)

    淨水煎,熱服。

    《金匱》栝蔞根桂枝湯 治太陽頭痛,身熱,身體頸項俱強,無汗,為剛痙。此即先因傷風自汗,汗多衣濕,濕久寒生,反而入內,故謂重感寒濕。寒濕內閉,反令無汗,故見以前諸證,此榮衛閉塞也。設不用此通其榮衛,則未痙者成痙,已痙者難愈矣。

    栝蔞根(一錢五分) 嫩桂枝(一錢) 白芍藥(一錢五分) 老生姜(一錢) 大紅棗(三枚) 炙甘草(一錢)

    水煎,熱服,榮衛既和,微汗而解。

    予按︰小兒發熱,身體頸項俱強,在幼科必以為驚風矣。孰肯認為太陽陽明之病痙,而用此開通榮衛之方?

    若早知為傷寒,能用此方,則未痙者不痙,已痙者可瘳。其如偏執驚風,舍太陽陽明之邪而不治,反攻其無過之心火肝風,致令外邪愈強,內氣愈弱,不至于死地不止也。

    凡小兒傷寒無汗者,不論已痙未痙,皆當以此方為主,出入加減,斷無不效之理。予非親履實踐,必不敢妄言以誤世也。

    羚羊角散 治剛痙身熱無汗,頭項強直,四肢疼痛,煩躁心悸,睡臥不寧。

    羚羊角(屑) 真犀角(屑) 北防風 白茯神 陳枳殼 大麥冬(去心) 官揀參 粉干葛 北柴胡 熟石膏 炙甘草(以上各七錢五分) 真龍齒( ,二錢五分)

    上研粗末。每用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渣,溫服,不拘時。

    予按︰此證先由風寒濕閉其腠理,不能開通,內出之氣,壅而為熱,則風寒濕不能自強,皆化而為熱矣。尚在肌肉之間,猶未入里,故以辛涼解散之,實治熱也,非治風寒濕也。

    嘉言謂此方治傷寒陽痙,深得清解之法。

    海藏附子散 治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頭項強直,頭搖口噤。此由多汗亡陽也。

    青化桂(七分) 川附片(七分) 漂白術(一錢五分) 正川芎(一錢) 川獨活(八分) 大紅棗(五枚)

    水煎,溫冷服。

    當歸四逆湯 治小兒血虛體弱,寒邪傷榮,以致眼目翻上,身體反張。蓋太陽主筋病故也。

    當歸身 嫩桂枝 杭白芍(以上各三錢) 川木通 炙甘草(以上各二錢) 北細辛(一錢) 大紅棗(五枚)

    水煎,熱服。

    以上所選之方,原為誤搐病痙而設。其下類搐十條,證候不同,各隨本門用方,不得與誤搐混同論治。

    曰類搐,即幼科所雲驚風余證者是也。原非小兒固有,由遷延而致,予故名為類搐。何以言之?蓋暑證瘧痢,咳嗽丹毒,瘡痘霍亂,客忤中惡,其證顯然可見,但能識證詳確,則一藥可愈。醫者審視不的,藥罔對證,遷延時日,其熱愈甚。小兒陰血未充,不耐壯熱,熱盛則神志昏悶,陽亢必津液受傷,血不榮筋,則手足搐掣。此正與《內經》之諸熱瞀螈(瞀音務,人事昏悶也; 音翅,手足抽掣也,)皆屬于火之例相符。概將以下十證,皆列類搐條下,仍逐證注明,各根據本門用方,庶與誤搐非搐之寒熱虛實,治不相淆矣。


如果你對幼幼集成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幼幼集成》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