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脹滿證治

類別︰子部 作者︰清•陳復正 書名︰幼幼集成

    經曰︰足太陰虛則鼓脹。又曰︰胃中寒則脹滿。又曰︰濁氣在上,則生 脹。

    夫脹滿者,腹脹氣滿也。由于脾肺氣虛,不能健運,所以作脹也。有虛脹、實脹、熱脹、寒脹。大抵虛脹、冷脹,十之七八;實脹、熱脹,十之二三。蓋實熱之證,人所易見,或因傷食,或因傷寒入里,所以易知而易治;虛冷之證,由中氣虛衰,脾氣不化而脹,所以難見而難醫。若以虛冷之脹,而誤以為實熱之脹治之,其變不可勝言矣。

    虛脹者,或因吐瀉之後,或因服藥攻下太過,致成腹脹者。宜溫中調氣,濃樸溫中湯。若虛而兼寒者,加附、桂。

    實脹者,腹中原有食積,或飲食過飽,固結于中。外證則胃口、胸前高脹,身熱口渴,倦臥不語,腹痛微喘,目閉不開,儼然虛極之象。小兒此證最多而難識。昧者不為詳審,見其四肢不舉,目閉不開,誤以為慢驚,而用寧神導痰之藥,千中千死,無一活者。不知大實有羸狀,即此是也。急宜下之,集成沆瀣丹、集成三仙丹同服。

    熱脹者,或傷寒熱邪入里,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渾身壯熱,面赤煩躁,集成沆瀣丹。

    寒脹者,由中氣素寒,冷滯郁結,無身熱口渴,面唇青,手足厥冷,氣喘腹脹。先以塌氣丸消之,後以異功散調其脾胃。

    凡遍身瘡疥,因淋洗涂搽,逼毒歸內而腹脹者,輕則荊防敗毒散升散之,重則集成沆瀣丹微利之。瘡出脹消者吉,瘡不出者凶。

    經謂髒寒生脹滿。蓋脾為陰中之至陰,因脾濕有余,無陽不能施化。如土之久于雨水,則為泥矣,豈能生育萬物?必待和風暖日,濕去陽生,自然生長也。凡此宜以辛熱之藥運用之,可也。

    經謂下之則脹已,此以濕熱飲食有余,脾胃素實,形體氣質壯實者言之也。若脾虛內寒,而氣不能運精微以成脹者,只宜以甘溫補脾為主,少佐辛熱以行壅滯之氣,庶使脾土健旺,脹滿營運,斯可愈矣。此經之所謂“塞因塞用”,從治之法耳。醫者不察乎此,惟執“下之脹已”,急于獲效,病者喜行利藥,以求通快。不知暫快一時,則真氣愈傷,脹滿愈甚,去死不遠矣。

    諸家治脹治腫,但知行氣利水,克削並行,輒用猛劑下之。此速死之道。不知脾氣虛極,而腫而脹,愈下愈虛,惟劫目前之快,而陰損真元,禍不旋踵,後賢幸加意焉。

    【入方】

    濃樸溫中湯 治胃寒心腹脹。

    紫濃樸(一錢五分) 真廣皮(一錢) 黑姜炭(一錢) 白雲苓(一錢) 草蔻仁(五分) 南木香(五分)炙甘草(五分)

    虛兼寒者,加熟附子五分、青化桂五分。生姜三片。

    塌氣丸 治寒氣郁結,肚腹虛脹。

    胡椒仁(一兩) 全蠍尾(五錢,揀去鉤子,洗淨,炒干)

    上以胡椒略去皮,取淨一兩,炒過,和蠍尾研末,面糊丸極小。每服一二錢,陳皮湯送下。

    集成沆瀣丹 方見卷二胎疾門。

    集成三仙丹 方見卷二類搐門。

    異功散 方見卷二傷食門。

    荊防敗毒散 治瘡疥毒氣內陷,肚腹作腫。

    荊芥穗 北防風 淨連翹 陳枳殼 綠升麻 南薄荷 川羌活 川獨活 粉干葛 川木通 金銀花 片黃芩正川芎 黑梔仁 炙甘草(以上每味各一錢)

    上身腫,加蔥三睫;下體腫,加燈芯十睫,水煎服。

    腹脹簡便方

    治氣脹、水脹,用羯雞糞干者一升,炒焦黃色,出火毒,研細末,以百沸湯三升淋汁,每服一盞,調木香、檳榔末各五分。此中滿蠱毒脹有一無二之方也。

    治食脹、氣脹,用蘿卜子一兩,研細末,水調濾汁,用砂仁一兩,以蘿卜子汁浸一宿,炒干,又浸又炒,共七次,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如果你對幼幼集成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幼幼集成》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