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蟲痛證治

類別︰子部 作者︰清•陳復正 書名︰幼幼集成

    經曰︰腸中有蟲瘕、蛟蛔,皆不可取以小針。又曰︰飲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涎出。夫蟲痛者,蛔蟲也。蓋由小兒脾胃虛弱,多食甘肥生冷,留而為積,積化為蟲,動則腹痛,發則腫聚一塊,痛有來去,乍作乍止,嘔惡吐涎,口出清水,久而不治,其蟲長至一尺,則貫胃傷心殺人矣。外證面白唇紅,六脈洪大,是其候也。內有蟲,必口饞好甜,或喜食泥土、茶葉、火炭之類,宜攻去之,檳榔丸。

    小兒蟲痛,凡脾胃怯弱者,多有此證。其攻蟲取積之法,卻又未可常用。及取蟲之後,速宜調補脾胃,或集成肥兒丸,或烏梅丸,或六君子湯多服之,以杜蟲之復生。

    【入方】

    檳榔丸 治小兒一切蟲積,能殺諸蟲。

    小檳榔(一兩) 南木香(五錢) 鶴虱子(五錢) 光貫仲(五錢) 廣錫灰(五錢) 陳漆渣(燒灰)正輕粉(一錢) 白雷丸(二錢) 巴豆霜(一錢)

    以漆渣灰五錢,同眾藥研為細末,醋煮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五更時,苦楝根皮煎湯下。

    集成肥兒丸 方見卷四黃癉門。

    烏梅丸 方見卷四腹痛門。

    六君子湯 方見卷二類搐門。

    下蟲簡便方

    凡小兒甘肥過度,或糖食甜物太多,乃致濕熱久停而成積,積久生蟲,時發腹痛,以手摸之,腹內有塊,或作一條梗起。外證面白唇紅,六脈浮洪,其痛時作時止,痛止即能飲食者,蟲痛無疑。又有腹痛,一痛即死者,亦是蟲證。欲去此蟲,無如苦楝根皮,誠天下打蟲第一神方。其法,于月初旬,蟲頭向上之時行之。先夜掘苦楝根,須取每年結子者方是母樹,其根浮于土面者有毒,不可用,專取土中者,淨洗泥土,以刀刮其紅皮,止取白皮四五錢,兒大者六七錢,切碎听用。次早,以油煎雞蛋令兒嗅之,以引其蟲頭向上而求食;另于別室,以水一盞,濃煎苦楝皮湯一小杯,不可使兒聞其藥氣,一聞其氣,蟲即潛伏矣;俟藥熟,以雞蛋與兒食,即服藥,半日不可飲食,俟蟲下後,方飲食之。服藥後,兒似困頓,萬萬放心。蟲下後精神如舊,仍當急為健脾,庶蟲不復生,永無患矣。


如果你對幼幼集成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幼幼集成》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