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食無如損節奇,視其輕重法何為,
欲求陳 誰將去,消導不行攻取之。
《內經》曰︰飲食自倍,脾胃乃傷。東垣先生解雲︰飲者,無形之氣也;食者,有形之血也。由此推之,乳為血所化,飲之類也。乳食之類,宜有辨矣,幼科消乳丸有三稜、莪術,誤也。
小兒之病,傷食最多,故乳食停留中焦不化而成病者,必發熱惡食,或噫氣作酸,或惡聞食臭,或欲吐不吐,或吐出酸氣,或氣短痞悶,或腹痛啼哭,此皆傷食之候也,方見傷食之證。不必悉具,便宜損之。損之者,謂姑止之,勿與食也,使其自消。所謂傷之輕者,損谷自愈也。損之不減,則用胃苓丸以調之。調之者,調其脾胃,使乳谷自消化也。調之不減,則用保和丸以導之。導之者,謂腐化乳食,導之使去,勿留胃中也。導之不去,敗攻下之。輕則枳樸大黃丸,重則備急丸主之。
枳樸大黃丸
枳實、炒,厚樸、姜汁炒,大黃、酒蒸,各等分。檳榔,減半。
共細末,神曲糊丸,黍米大,量兒減加,姜湯下。
備急丸
大黃,巴豆、去膜,干姜,等分。
須得精新好藥,研末煉蜜丸,黍米大,每服三五丸,量兒加減,白湯下。
凡用消導攻取之藥,必的見其所傷之物,則胃氣不傷而食物去,卻無遺毒矣。故傷熱物者,如酒肉、濕面、辛辣之類,則以枳實、青皮、黃連、大黃、牽牛主之。傷冷物者,如瓜果、冰水。豆粉之類,則以丁香、木香、砂仁、隻果、巴豆治之。又如山植之消肉食,神曲、麥芽之消谷食,半夏、干姜之消菜果生冷,各有所宜也。苟不問寒熱,而以寒治寒,以熱治熱,則所傷之物雖去,而偏寒偏熱之藥性留于胃者,或為熱中,或為寒中,作兒終身之害者,皆一時之誤也。
小兒傷食,最關利害,父母不可輕忽,醫人不可粗率也。如棄而不治,則成積癖;治之失法,則成疳癆.故兒之強壯者,脾胃素實,恃其能食,父母縱之,以致太過,停留不化,此乃食傷脾胃,真傷食也,可用前法治之。如小兒之怯弱者,脾胃素虛,所食亦少,或因少加,則必停蓄不化,此乃脾虛不能消谷,轉運遲耳,非其傷食也,治以前法則誤矣,宜用養脾丸主之。
小兒易虛易實者也,如使壯實者,縱其口腹。則飲食自倍,脾胃乃傷,而實者亦虛矣。其虛怯者,節飲食則脾胃無傷,谷氣漸長,而虛者可實矣。
胃苓散之方,如五苓散之利水,平胃散之消谷,可以調理脾胃,可以消導飲食,城小兒之要藥也。如傷食又感風寒者,此內傷夾外感也。不吐瀉者,謂之夾食傷寒,先解其表,宜藿香正氣散主之;表解後,攻其食積。枳樸大黃丸。有吐瀉者,謂之霍亂,宜藿香正氣散主之。詳見感冒四氣。如傷食發熱變驚風者,先去食積,使食去熱除而搐自止,宜加減宣風散主之;發搐者,人參羌活散。詳見驚風。
宣風散
檳榔、二個,草果仁,陳皮,各半兩。黑牽牛生、熟各半,二兩。大枳實,五枚。大黃,一兩。
共末,每半錢,蜜湯調服。
人參羌活散
柴胡,防風,天麻,前胡,人參,川芎,當歸,枳殼,茯苓,羌活,桔梗,甘草,蟬退,各等分。
未,薄荷同煎服。
傷食或吐或瀉,則其所傷之物去矣,只以肥兒丸調之,和其胃氣,或錢氏之異功散,蜜湯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