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為胎毒發于心。肺與相連熱毒侵。咳嗽鼻中清涕出。更兼兩目淚盈盈。
麻疹之證面必紅。呵欠咳嗽鼻流濃。汪汪眼淚頻頻嚏。休作傷寒別證攻。
麻疹初潮。未現標時。必身熱憎寒。頭疼咳嗽。或吐。或干嘔。或瀉。或腹痛。或鼻塞。或鼻流清涕。噴嚏呵欠。眼胞浮腫。目淚汪汪。腮赤體疼。煩躁不寧。夫麻乃胎毒所發。毒者火也。麻疹小而色紅碎密。其行于皮膚之間者。屬手少陰心經。君火也。五髒心肺相連。肺位乎上。心經火旺。則肺受之。故麻之發。惟肺受毒最重。其咳嗽者。肺因心火炎上。而肺葉焦舉也。鼻流清涕者。鼻為肺之竅。以火爍金而液自流也。目中淚出者。肺熱則移于肝。肝之竅在目也。肝屬木。木能生風。故有呵欠也。吐與干嘔者。心火流入于胃也。肺與大腸為表里。肺熱流于大腸。故眼胞浮腫。腹痛而泄瀉也。腮赤煩躁。心火旺也。噴嚏。肺經火邪也。或手掐眉目唇鼻及面者。肺熱證也。然麻雖胎毒。未有不因時氣冒感而發者。故其證與傷寒相似。而身熱憎寒頭疼體痛也。但治麻者莫作傷寒施治。當先以肺為主。總宜瀉火清金。而瀉火當用黃連、黃柏、梔仁、大青、元參、連翹之類。清金當用黃芩、知母、貝母、麥冬、石膏、天花粉、牛蒡子、地骨皮、桑白皮、杏仁之類。夫麻初起。既與傷寒相似。而認麻須細看兩耳根下頸項連耳之間。以及背脊之下至于腰間。必有三五紅點。此即麻之報標。如無紅點以為證佐。則當以別證施治。此屢試屢驗者也。若果有紅點及現有前證相符。則是麻候。宜用宣毒發表湯去升麻、桔梗、甘草。或少加甦葉。或少加胡荽。或並去淡竹葉主之。或用葛根解肌湯去赤芍、甘草。加防風。或更加甦葉、枳殼主之。或用防風敗毒散去桔梗、甘草、石膏、知母。或並去淡竹葉。加前胡、葛根主之。俱以燈心為引與服。以疏風解肌。托之出外。可以坐享平安。雖有吐瀉。亦不必拘泥。麻出而吐瀉自止。蓋麻屬熱候。熱沖胃則吐。熱沖大腸則瀉。此麻之常候。麻出熱解。吐瀉之證。不治自止。不必更憂吐瀉之不止而妄治也。
朱曰 認麻法凡二十九字。于認麻時注意及之。自無錯誤。
熱沖胃與大腸。有吐瀉二證。自是經驗之談。且不治自止。有小兒者。知此可少解憂慮。
宣毒發表湯 治麻發熱欲出未出時。各證並宜。凡地方麻疹發作之時。初潮之際。未明是否麻證。當以此方主之。縱非麻候。即是冒感傷寒。用之無礙。並附加減法于方尾。
薄荷葉(八分) 葛根 防風 荊芥穗 連翹 牛蒡子(炒) 木通 枳殼 淡竹葉(各一錢) 升麻桔梗 甘草 燈心引。(勿用生姜姜皮) 冬天寒月。可加甦葉。(八分) 又加蔥白為引。暑月炎天。可加生黃芩。一錢總除升麻、甘草、桔梗不用。初潮無咳者。宜用留白陳皮以甚其咳。有咳切勿再加。初起往來潮熱者。除淡竹葉。免解膚熱。致麻難透表。在寒月仍宜加甦葉、蔥白以疏表之。初潮潮熱太甚者。加赤茯苓、生地黃。並可加生黃芩。不必拘麻初用寒涼毒伏麻不得出之說。正當用之。以保肺受火克之虞。但春冬寒月。黃芩等分。宜略少耳。初潮無汗。加蔥白以發之。更略加衣被穿蓋。以取其汗。使毒透。切不可遽用胡荽酒 之法。免助邪火內攻。
肺金重受其克。藥中略加胡荽作引。稍可。初潮不食。不必治之。蓋熱毒內蘊。自必不食。熱毒一解。自然能食。切勿加進食開胃之藥。初潮即見喘促。加黃芩、葶藶、栝蔞仁。以清肺開胸。或更加姜汁炒白芥子、家甦子、萊菔子以降之。初潮嘔吐。加竹茹、柿霜。(如無柿霜。用柿餅亦可。)初潮呃逆。加枇杷葉、竹茹。初潮鼻衄。加鮮茅根。初潮即現咽喉痛者。加射干。
倍用牛蒡子。初潮即現唇干、齒燥、舌胎枯黃、口渴等候。加麥冬、花粉、黃芩。甚則加黃連、黃柏、梔仁等味。以預解之。初潮熱甚。大便堅實者。加火麻仁二、三錢以潤之。用枳實以導之。免至閉塞。而熱毒不得發越。致變紫黑。如便不通者。加生黑白丑牛末以利之。如利之不通者。必生氣喘鼻扇逆證。即用黃連解毒湯加大黃、牛蒡子、連翹、地骨皮、桑白皮以通之。如兼口渴者。並加麥冬、天花粉。初潮大便溏者。方內之枳殼等分減用。以為開泄之路。
庶可免便閉之患。初潮溏泄而有微汗。除薄荷、竹葉。不可兼用止汗止泄之品。以堵其發越之門。初潮泄瀉者。除枳殼。初潮洞泄者。除枳殼。加豬苓、澤瀉、以分利之。不可止泄。以塞其舒暢之機。初潮小便赤者。除薄荷葉。加赤茯苓。或更加車前子以利之。初潮小便不通者。合導赤散(方見二十六條)。除甘草。加車前子以通之。初潮溺血者。如生地黃、黃連、黃柏、黃芩、梔仁。俱可隨意加入。更加牡丹皮以去其滯血。免使留而為殃。冬月寒天。無汗不咳者。量加蜜汁、和酒炒麻黃二、三分。其余諸證。不能備悉。宜因所見之證。加減而用。至于等分之輕重。須量人之大小。若月內半周嬰兒。只宜以杯許與服。當令乳母代服。使藥性流入乳中。兒食母乳。如同服藥。
葛根解肌湯 治麻初起。發熱咳嗽。或乍冷乍熱。已現麻路。並宜初潮未明是否麻證。加減同宣毒發表湯。並附已現麻路加減于尾。(總除赤芍、甘草不用。)
葛根 前胡 荊芥穗 牛蒡子 連翹(去子) 蟬蛻(各八分) 木通(七分) 赤芍 甘草 燈心引桑白皮(蜜蒸) 貝母(去心姜汁蒸) 隨意加入後藥。已現潮熱大甚者。加生地黃、地骨皮、赤苓。更可加黃芩。已現口渴者。加麥冬、天花粉。已現無咳者。不妨少加留白陳皮。已現無汗者。加蔥白。已現氣喘。加葶藶、栝蔞霜。喘甚者。加白芥子、甦子、蘿卜子。(俱姜汁炒。)已現嘔吐者。加柿霜、竹茹。已現鼻衄者。加茅根。衄甚者。更加黃芩、黃連。(俱生用。)已現大便堅者。加枳實、火麻仁。已現大便閉者。加丑牛。已現大便閉。用丑牛仍不通者。加生大黃、黃連、黃芩。已現大便溏者。加赤苓、澤瀉。洞泄者。亦如之。已現小便赤澀者。加赤苓、澤瀉。已現小便閉塞不通者。加車前子。並加枳殼。
防風敗毒散 加減照前二方酌用。(總除甘、桔二味不用。)
防風 荊芥穗 連翹 牛蒡子 石膏 知母 木通 薄荷 枳殼 淡竹葉 桔硬 甘草 燈心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