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
右關脈弦大。或弦濡而滑。為泄瀉。脈數疾為熱。沉細為寒。弦而遲者氣泄。心脈止者驚泄。訣雲。下利微小即為生。脈大浮洪無瘥日。
【癥】
經曰︰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又曰︰濕多成五泄。戴氏雲︰有飧泄者。謂水谷不化而完出。濕兼風也。溏泄者。漸下污積粘垢。濕兼熱也。 泄者。利下澄澈清冷。小便清白。濕兼寒也。濡泄者。體重軟弱。泄下多水。濕自甚也。滑泄者。久下不能禁。因濕勝氣脫也。若此有寒熱虛實之不同。其可執一而治之乎。
【治】
按戴氏雲︰瀉水腹不痛者。濕也。宜四苓散。加二術。飲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氣虛也。四君子湯。加白芍藥、升麻、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四苓散。加芩、連、木通、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痰也。二陳加蒼白術、海石、青黛、黃芩、神曲、或用吐法。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食積也。輕者。保和丸。重者白術、枳實、山楂、神曲大黃、消而下之。後用參苓平胃散調之。大抵治瀉通用胃苓湯。隨癥加減。
【方】
胃苓湯 治瀉通用。
濃樸 蒼術(各一錢) 白術(一錢五分) 陳皮(八分) 甘草(炙三分) 茯苓(八分) 豬苓 澤瀉車前子(各七分) 桂(三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紅棗一枚。水一鐘半。煎八分。食遠服。
夏秋之間。溫熱大行。暴注水泄。加黃連、扁豆(各八分)、升麻、山梔、木通(各五分)、白芍藥(一錢)。
發熱燥渴。加葛根、石膏、滑石(各一錢)。
黃膽。小便赤澀,加茵陳、石膏(各一錢)、山梔、木通、白芍藥(各八分)。
飲酒便泄。此酒積也。加白芍藥、黃連、扁豆、干葛(各一錢),去桂。
寒月溏泄清冷。腹痛。或傷生冷凍飲料食者。加神曲、麥芽、砂仁、益智、木香(各七分)、干姜(五分)。
久瀉胃氣下陷者。去豬苓、澤瀉、車前子,加人參、黃 、白芍藥(各一錢)、升麻、柴胡、羌活、防風(各四分)。
久瀉。脾胃虛滑不禁。加肉豆蔻(一錢)、訶子(八分)、木香、干姜(各五分)。
久瀉。胃虛膨悶。干嘔者。加藿香、砂仁、半夏、干姜(各七分),去豬苓澤瀉、車前子。
熱甚下泄如熱湯者。加芩連、木通、滑石(各八分),去桂、腹中 痛。下泄清冷。喜熱不渴。此寒瀉也。倍桂,加干姜、肉果(各八分)、木香(五分)、寒甚者。附子理中湯。(方見寒門)。
久瀉谷道不合。或脫肛。此元氣下陷。及大腸不行收令而然也。本方去濃樸、蒼術、豬苓澤瀉、車前子,加人參、芍藥、神曲、訶子、肉果、烏梅、五倍子(各等分)為丸。防風升麻湯下。完谷不化。屬熱。加芩連、滑石(各一錢)、屬氣虛者。加人參、芍藥、升麻(各等分),去豬苓澤瀉、桂。食積瀉。加山楂、神曲、麥芽、白豆蔻仁(各一錢)、甚者。枳殼大黃湯。
凡諸瀉。本方。春加防風、白芍藥(各八分)夏加黃連、香薷、扁豆(各一錢)。秋加藿香、檳榔、枳殼(各七分)、烏梅(二個)。冬加干姜、砂仁(各七分)。
又方 助胃丸 治大人小兒諸般泄瀉。
濃樸 蒼術 陳皮(各一兩五錢) 甘草(炙四錢) 豬苓 澤瀉 茯苓(各一兩) 白術(一兩五錢) 桂(三錢) 肉果(雞蛋清炒一兩) 山楂(二兩)
上為末。神曲二兩。打糊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清米湯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