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不離少陽。少陽為半表半里,邪居表里之界。入與陰爭則寒,出與陽爭則熱。爭則病作,息則痛止。止後其邪仍據于少陽之經。淺則一日一作,深則二日一作,更深則三日一作。雖有別經,總以少陽為主。故仲景以弦字該本癥之脈,蓋于治法只一小柴胡湯。熱多煩渴,加知母、花粉;寒多身疼,加干姜、桂枝。治之得法。一二服可愈。
朱丹溪雲︰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正;有汗要無汗,補正為主,帶散邪。大抵于小柴胡湯中無汗,麻黃可加二錢,即三解湯意也。有汗,桂枝、酒芍可各加二錢,即柴胡桂枝湯意也;如三五作不休,即于前方加常山三錢,一服即愈。俗謂常山截瘧,用之太早,則截住邪氣而成他病。不知常山祛痰涌吐,從陰達陽之藥,正所以鼓邪氣外出,何截之有?
余每合穿山甲、金銀花三味,取其通達經絡,又以人參、當歸、白術、何首烏之類,擇用一二兩為君。于瘧未出時,服之多愈。至于方書分定名色,多歧僅惑。而所應別者,如單寒無熱為牡瘧,宜理中湯、理陰煎加柴胡主之;單熱無寒為痹瘧,或先熱後寒為熱瘧,宜白虎湯加桂枝主之;勞役饑飽過度為勞瘧,宜補中益氣湯加柴胡主之;受山嵐瘴氣為瘴瘧,宜藿香正氣散、平胃散加柴胡主之;久瘧心腹有塊者,名瘧母,以鱉甲飲主之。只此數癥,略宜分別,究亦不離少陽一經也。
若瘧痢交作,只以小柴胡湯疏少陽之氣,則陷者自舉。加花粉三錢,滋陽明之液,則滯者自通。或即以此湯送香連丸一錢五分,挾虛者,以補中益氣湯倍柴胡煎,送香連丸二錢。
此薛立齋先生之心法也。
小柴胡湯(方見《傷寒》)
男元犀按︰凡服治瘧藥,宜瘧未至前三時服,或煎兩服。一服于瘧期五鼓時服,留一服于瘧未至前二時服,最妙。凡治瘧藥,古法必露一宿,以瘧為暑邪,暑氣得露而消也。又近醫以初瘧,忌用人參、白術、茯苓,此說本之嵩崖尊生。余雖不滿,亦當從眾。今即照嵩崖,去人參加青皮一錢五分。寒多加干姜、桂枝各二錢;熱多加知母、花粉各二錢,或加黃連、石膏。本方去人參,加常山、草果、知母、檳榔、川貝母各二錢,名清中驅瘧飲。大意以無痰不成瘧,此方為治癥之總方也,然亦多效。
鱉甲飲
鱉甲(三錢,醋炙) 白術(炒) 黃 川芎 酒白芍 檳榔 草果(煨) 濃樸 陳皮 甘草(各一錢) 生姜(三片) 棗肉(三枚) 烏梅(一枚)
水煎服。
又有久瘧流連不愈,及三陰瘧三日一作者,當分五髒之虛,而施溫補。宜以景岳何人飲、休瘧飲常服。瘧作之期,或加少陽藥一二味,及常山、穿山甲、附子、金銀花之類,以通經絡。或用人參一兩、生姜一兩,濃煎服之。此不截之截法也。家貧者,以冬白術一二兩代之;血虛者,以當歸一兩代之。
瘧雖有五髒之分,而久瘧證治法,只以補脾為主。蓋以土為萬物之母,五髒六腑皆受蔭焉。況瘧為少陽之邪,戊己之土,久受甲木之克,扶弱抑強之法,權實操于醫者,宜于六君子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諸方,加之意焉。
何人飲
何首烏(一兩,不見鐵或生用) 人參(二三錢或一兩) 陳皮(一二錢,虛者不用) 煨生姜(二三錢)
水煎服。
休瘧飲
何首烏(四錢或一兩) 人參(二三錢) 白術(三錢炒) 當歸(三錢) 炙甘草(一錢)
陰陽水煎服。
又久瘧不愈,必求之腎。如腎水不足,熱多者以六味丸加味主之;腎火不足,寒多者以八味丸加味主之。
《高鼓峰醫案》雲︰余治一人三陰瘧不愈,令吞八味丸,服人參養榮湯,冬至日再加附子一錢,至半夜汗出而愈。(汗出者陽回之兆,亦邪解之征也。愈于冬至日者以陽生而陰退也。)
瘧疾脈象
瘧脈自弦,浮弦表邪,沉弦里邪,洪弦屬熱,遲弦屬寒,滑弦食積。久瘧之脈,微細虛弱,漸緩則愈,弦緊則殆,土敗雙弦,代散莫救。
雄黃龜酒方
治三日久瘧神妙。
用活大烏龜一個,連殼。左右肩上各攢一孔,以明雄黃九錢,研細末,每孔糝入三錢。外以磁黃泥包固,勿令泄氣。炭火上 存性,研細末,每服一錢,空心陳酒送下二三服,即止。
香櫞雄黃散(《種福堂》)
陳香櫞一個去頂皮。大者,每只加透明雄黃三錢,研細末,糝入香櫞內。炭火中 存性,再研極細末。每服七分,用軟腐衣作六七包好,咽下,此日不可吃湯水,任其嘔去頑痰。
斑蝥截瘧丹(《種福堂》)
斑蝥 巴豆肉 朱砂(各一錢) 麝香(二分) 雄黃(一錢五分) 蟾酥(五分)
上用黑棗三枚,搗丸如綠豆大。貼眉心一周時,揭下投長流水中。
常山草果散(《種福堂》)
常山 草果 川烏 草烏 陳皮 甘草(各一錢,研末)
用絹袋盛貯,聞于鼻間,瘧即止,不必煎服。
椒雄貼臍丸(《種福堂》)
胡椒 雄精上二味等分研末,將飯研爛為丸,如桐子大,外以朱砂為衣。將一丸放在臍中,外以膏藥粘貼,瘧即止。
術姜烏棗丸(《種福堂》)
白術(一斤) 生姜(一斤,搗出汁,拌白術渣,曬干)
上為細末,將黑棗一斤,煮爛,去皮核為丸。
桂麝椒雄膏(《種福堂》)
治虛寒瘧,孕婦忌貼。
桂心(一分) 麝香(三厘) 雄黃(七厘) 川椒(七枚)
共研極細末,納臍中,外以膏藥貼之。
荸薺燒酒(《種福堂》)
治不論雙單瘧。
用大荸薺,將好燒酒自春浸至秋間。如瘧至不貪飲食,食則脹滿不下者,每日服荸薺兩個,三日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