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訣] 口內時含五髒和,偶然變味即為 。須知脾竅原通胃,胃火為殃病最多。
口吐酸水,或兼腹滿頭痛者,肝木侮脾土也。宜加味吳萸湯。
吳萸(二錢) 黨參(三錢) 黃連(三錢) 生姜(三錢) 大棗(三枚)
歌曰︰吐酸只為木乘脾,姜棗吳萸治總宜。
再入參連同煮服,頭疼腹滿照方施。
口苦而渴,或兼咽干目眩者,少陽經相火也。宜加減柴胡湯。
柴胡(三錢) 黃芩(三錢) 黨參(三錢) 花粉(三錢) 生姜(三片) 甘草(一錢)
歌曰︰口苦咽干眩渴連,柴芩參草藥當先。
生津專賴天花粉,發散生姜力量全。
口甜而膩,或兼不思飲食者,脾經傷濃味也。宜加味香砂湯。
神曲(一錢) 半夏(三錢) 砂仁(研,一錢) 雲苓(三錢) 藿香(三錢) 楂肉(一錢)
歌曰︰口中甜膩是脾傷,半夏雲苓與藿香。
楂肉砂仁加入曲,六般煎服效堪彰。
(伯未按︰蜀刻本多白術、黨參、甘草、老蓮、生姜、檳榔、白芍。)
(又按︰此即《內經》口甘證,可時泡佩蘭湯飲之。)
口淡無味,兼見腹滿多唾者,脾虛中有寒也。宜加味理中湯。
黨參(三錢) 白術(三錢) 生姜(二錢) 茯苓(四錢) 炙草(二錢) 陳皮(三錢)
歌曰︰口中無味唾偏多,參術姜苓炙草和。
漫道陳皮非補藥,善調胃氣莫嫌他。
(伯未按︰可時啖糖姜。)
口中腫痛,兼見發渴飲水者,胃中火上沖也。宜時方甘露飲︰天冬(三錢) 麥冬(三錢) 生地(三錢) 熟地(三錢) 黃芩(三錢) 枳殼(一錢) 茵陳(三錢) 石斛(三錢) 枇杷葉(去毛蜜炙,三錢) 甘草(一錢)
歌曰︰口中腫痛渴煩加,二地二冬及枇杷。
芩枳茵陳兼石斛,草梢引服效無瘥。
(伯未按︰外用蘆根泡,代茶。)
口燥舌干,或兼消渴引飲者,胃中陰液枯也。宜加減地黃湯。
熟地(三錢) 山藥(三錢) 黨參(三錢) 麥冬(三錢) 澤瀉(三錢) 五味(一錢) 元參(三錢) 花粉(三錢) 山茱萸(三錢) 葛根(三錢)
歌曰︰口干舌燥胃陰枯,不解滋陰病不除。
萸地參冬山澤味,元參花粉葛根扶。
口中腥臭,或兼吐血衄血者,胃中血燥熱也。宜清陽寧血湯。
當歸(三錢) 白芍(三錢) 黃芩(三錢) 黃連(二錢) 黨參(三錢) 麥冬(三錢) 藕節(三錢) 生地(三錢) 蒲黃(二錢) 酒軍(八分) 枳殼(一錢) 甘草(一錢)
歌曰︰口中腥臭血當清,歸芍芩連並黨參。
藕地軍蒲甘草枳,麥冬清熱燥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