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雜癥 三消癥章

類別︰子部 作者︰清•何其偉 書名︰醫學妙諦

    (嘈癥附)

    經雲︰二陽結謂之消。二陽者,手足陽明也。手陽明大湯主津病,消則目黃口干,是津不足也。足陽明胃主血,熱則消谷善饑,是血中挾火,血不足也。未傳能食,必發癰疽,不能食,必傳如脹滿,皆不治,經雲︰飲食入胃,精氣輸脾。又脾與胃膜相連,又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脾屬陰,主血,胃屬陽,主氣。胃易燥,全賴脾陰以和之。脾易濕,必賴胃陽以運之。故一陰一陽合沖和之氣,而為後天生化之源也。若脾陰虛,則胃家游溢之精氣全輸于脾,不能稍留津液以自潤,則胃過于燥而有火矣。故急欲得食以自資,遲則嘈雜尤甚。若失治則必延成消膈之癥。

    上消肺因心移熱,二便如常飲水適。中消胃熱食偏多,大便硬堅小便赤。下消腎熱渴飲湯,耳葉焦干便淋瀝,雖分肺胃腎三般,總是腎水不足得。腎水不足虛火炎,津液干枯血虛極。地黃飲子六味丸,清息用之定有益。

    郁火致消(善饑而渴目加癟,心郁火燃當清陽明之熱,以滋少陰)

    生地 麥冬 生白芍 石膏 知母 西甘草

    朱丹溪消渴方 生地 花粉 川連 藕汁 牛乳

    煩勞心營熱(肌瘦饑渴,是上中二消病)

    烏犀角 元參 沙參 地骨皮 鮮生地 麥冬 柿霜 生甘草

    又 固本丸加人參

    肝陽犯胃成消

    石膏 生地 生白芍 人參 川斛 粳米 阿膠 知母 生甘草 麥冬 陳皮 佩蘭

    元陽變動,爍津成消(此甘緩和陽生津法)

    河間甘露飲 炙黑草 生白芍 生地 麥冬 知母 生棗仁

    腎消(饑渴便渾,舌碎面赤,是陰虛陽氣上燔)

    六味丸加牛膝 車前 補足三陰

    腎陰虛,胃火脹成消(脈左數能食)

    六味丸加天冬 麥冬 龜版 女貞子 川萆 旱蓮

    腎陰虛,心火亢(形瘦脈搏,渴飲善食,三消癥也)

    陳曰︰古人謂入水無物不長,入火無物不消。河間每以益腎水、制心火、除腸胃燥熱、濟身中液枯是真治法。用玉女煎。三消癥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不外陰虧陽亢,津液枯涸,熱淫而已。當以仲景之腎氣丸、《本事方》之神效散為主。腎氣丸助真火蒸化,升津液,上承神效散,取水中咸寒之物,遂其性而治之。方用白海浮石、蛤殼粉、蟬退為末,以大鯽魚七個,搗爛調服。

    腎消兩腿漸細,腰足無力,此因中消之後,胃熱入腎,銷爍腎脂,令腎枯槁,溲如膏脂。晉人雲︰肺主氣,肺無病則氣能管束精液。其精微者營養筋骨血脈。余者為溲。肺病則津液無氣管束,而精微者亦隨溲下如膏脂也。

    白茯苓丸

    茯苓 元參 人參 川萆 覆盆子 熟地 川連 川斛 蛇床子

    白蜜為丸,磁石湯下。

    附嘈癥

    嘈有虛實真偽,其病總在于胃。胃過于燥則火升,而嘈得食可止。久延便變消渴癥。

    陽升嘈雜

    生地 柏子仁 茯神 麥冬 料豆皮 川斛

    心腸熱嘈,必煩熱頭汗

    淮小麥 茯神 南棗 柏子仁 炙草 辰砂

    血虛嘈雜(兼咽瘡)

    生地 麥冬 生白芍 炙草 天冬 女貞 火麻仁 茯神

    肝陰虛發嘈(婦人半日一發,夜則更甚)

    生地 清阿膠 茯神 天冬 紫丹參 白芍

    陳參曰︰脾陰虛則胃燥而有火矣。治當補脾陰,養營血,兼補胃陰,甘涼濡潤,稍佐微酸。


如果你對醫學妙諦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學妙諦》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