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奇經八脈

類別︰子部 作者︰明 • 李中梓 書名︰診家正眼

    督脈 尺寸中央俱浮,直上直下。

    【按】潔古雲︰“督者,都也,為陽脈之都綱。”其脈起于下極之俞,並于脊里,上至巔,極于上齒縫中齦交穴。其為病也,主外感風寒之邪。《內經》以為實則脊強,虛則頭重。

    王叔和以為腰背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尺寸中央三部皆浮,且直上直下,為弦長之象,故主外邪。

    任脈 寸口脈緊細實長至關。又曰,寸口脈如丸。

    【按】任脈起于中極之下,循腹上喉,至于齦交,極于目下承泣穴,為陰脈之統會。其為病也,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王叔和亦以為少腹繞臍引陰中痛。又曰︰寸口脈丸,主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俯仰拘急。緊細實長者,中寒而氣結也。寸口脈丸,即動脈也。狀如豆粒,厥厥搖動,故主氣上沖心。

    沖脈 尺寸中央俱牢,直上直下。

    【按】沖脈起于氣街(在少腹毛中兩旁各二寸),挾臍左右上行,至胸中而散,為十二經之根本,故稱經脈之海,亦稱血海。《靈樞》曰︰“沖脈血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女子數脫血,不營其口唇,故髯須不生。宦者去其宗筋,傷其沖脈,故須亦不生。”越人曰︰“沖脈為病,逆氣而里急”,或作躁熱,皆沖脈逆也,宜補中益氣湯加知、柏。王叔和曰︰“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于寸口,其人苦恍惚狂痴。”又曰︰“沖脈與督脈無異,但督脈浮而沖脈沉耳。”

    陽蹺脈 寸部左右彈。

    【按】陽蹺脈起于跟中,上外踝,循脅上肩,夾口吻,至目,極于耳後風池穴。越人曰︰“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王叔和注雲︰“當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又曰︰“寸口前部左右彈者,陽蹺也,苦腰背痛,癲癇僵僕,惡風偏枯, 痹體強。”左右彈,即緊脈之象。( 音頑,麻木也。)

    陰蹺脈 尺部左右彈。

    【按】陰蹺脈起于跟,上內踝,循陰,自胸至咽,極于目內 楮明穴。越人曰︰“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王叔和注曰︰“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又曰︰“寸口脈後部左右彈者,陰蹺也,苦癲癇寒熱,皮膚淫痹,少腹痛,里急,腰及髖 下連陰痛,男子陰疝,女人漏下。”張潔古曰︰“蹺者,蹺疾也。二蹺之脈起于足,使人蹺捷也。陽蹺在肌肉之上,陽脈所行,通貫六腑,主持諸表。陰蹺在肌肉之下,陰脈所行,通貫五髒,主持諸里。”(髖音寬, 音料。)

    帶脈 關部左右彈。

    【按】帶脈起于季脅,圍身一周,如束帶然。越人曰︰“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溶溶,緩縱之貌。)《明堂》曰︰“女人少腹痛,里急螈 ,月事不調,赤白帶下。”楊氏曰︰“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此脈若固,則無帶下漏經之癥矣。”(螈音熾, 音縱。)

    陰維脈 尺外斜上至寸。

    【按】陰維脈起于諸陰之交,發于內踝上五寸,循股,入小腹,循脅上胸,至頂前而終。叔和雲︰“苦癲癇僵僕失音,肌肉痹癢,汗出惡風,身洗洗然也。”又曰︰“陰維脈沉大而實,主胸中痛,脅下滿,心痛。脈如貫珠者,男子脅下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瘡。”(內踝上五寸築賓穴也。)

    陽維脈 尺內斜上至寸。

    【按】陽維脈起于諸陽之會,發于足外踝下一寸五分,循膝,上髀厭,抵少腹,循頭入耳,至本神而止。

    叔和曰︰“苦肌肉痹癢,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顛僕羊鳴,手足相引,甚者不能言。”潔古曰︰“衛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作寒熱。營為陰,主里。陰維受邪,為病在里,故苦心痛。陰陽相維,則營衛和諧;營衛不諧,則悵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髀音皮。外踝下一寸五分申脈穴。)

    李時珍曰︰“人身有經脈絡脈,直行曰經,旁行曰絡。經凡十二,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是也。絡凡十五,乃十二經各有一別絡,而脾又有一大絡,並任督二絡,為十五也。共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不得休息。陰脈營于五髒,陽脈營于六腑,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其流溢之氣,入于奇經,轉相灌溉。奇經之八脈,不拘制于十二正經,無表里配合,故謂之奇。蓋正經猶溝渠,奇經猶河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于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溝渠溢滿,滂沛河澤,此《靈》《素》未發之旨也。”(凡經十二,每經各有一別絡,而脾又有一大絡,並任督二絡,共二十七氣。)又曰︰“陽維起于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于衛分;陰維起于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于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陽蹺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陰蹺起于跟中,循內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督脈起于會陰,循背而行于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起于會陰,循腹而行于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沖脈起于會陰,夾臍而行,直沖于上,為諸脈之沖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橫圍于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脈主身後之陽,任沖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故醫而知此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


如果你對診家正眼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診家正眼》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