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風痹門

類別︰子部 作者︰明•胡文煥 書名︰養生導引法

    ﹝原文﹞一法︰一曰︰以右踵拘左足拇趾,除風痹;二曰︰以左踵拘右足拇趾,除厥痹︰三曰︰兩手更引足趺置膝上,除體痹。

    ﹝解說﹞一說︰采用右腳跟勾住左腳拇趾的功法,可以治療風痹;二說︰采用左腳跟勾住右腳拇趾功法,可以治療厥痹;三說︰采用兩手交替拉兩腳背放在膝蓋上,可以治療體痹。

    ﹝原文﹞二法︰偃臥,合兩膝頭,翻兩足,伸腰,口納氣,脹腹,自極七息。除痹痛熱痛,兩脛不隨。

    ﹝解說﹞仰臥,並攏兩膝,伸展兩足,伸腰,用口吸氣,吸氣時使氣達腹,使腹隆起,令小腹感到充實、臌脹,盡力如此行氣七息。可消除痹痛、熱痛,兩腿不能自如活動。

    ﹝原文﹞三法︰踞坐伸腰,以兩手引兩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引兩手布兩膝頭。

    除痹嘔。

    ﹝解說﹞采用踞坐體位伸腰,用兩手攀兩腳後跟,用鼻吸氣,盡力使呼吸深長,行七息,然後將兩手放在兩膝頭上。這種功法可以除痹止嘔。

    ﹝原文﹞四法︰偃臥,端展兩手足臂,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搖足三十而止。除胸足寒,周身痹厥逆。

    ﹝解說﹞采用仰臥體位,正直舒展兩手足臂,用鼻吸氣,盡力行氣作七息,然後搖腳三十次而止。這種功法,可消除胸受寒、腳受寒,周身痹痛,四肢厥冷。

    ﹝原文﹞五法︰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愈大風、偏枯,諸痹。

    ﹝解說﹞用背端正靠牆壁而站或坐,不息,行氣,引內氣從頭頂下達足底而止。這種功法可以治療大風、半身不遂、各種痹癥。

    ﹝原文﹞六法︰左右手夾據地,以仰引腰五息止。去痿痹,利九竅。

    ﹝解說﹞采用左右手靠攏著地,向上引腰,行五息而止。這種功法可去痿痹,通利九竅。

    ﹝原文﹞七法︰仰兩足指,引五息止。腰背痹,偏枯,令人耳聞聲。久行,眼耳諸根,無有掛礙。

    ﹝解說﹞行氣時,仰臥,將兩足趾仰翹起,引氣五息止。可以治療腰背痹痛,半身不遂,使人耳聰。久行,還可以使眼、耳、鼻、舌、身、意,佛家所說的六根,保持清淨健康,不受外界的侵襲和干擾。本法與“中風門”第二法大致相同。

    ﹝原文﹞八法︰踞,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疼痛痹。

    ﹝解說﹞采用踞坐位,伸展右腳,兩手抱左膝頭,伸腰,用鼻吸氣,盡力行七息。可消除下肢難以屈伸、跪拜、起立,小腿疼痛麻木。

    ﹝原文﹞九法︰左右拱兩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勞倦,風痹不隨。

    ﹝解說﹞采用左右臂抬起拱抱胸前姿式,閉氣不息九通。可治療臂足疼痛,勞累疲倦,風痹不遂。

    ﹝原文﹞十法︰凡人常覺脊倔強而悶,仰面,努膊井向上,頭左右兩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暫停一會兒),待血行氣動定,然始更用。初緩後急,不得先急後緩。若無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時辰),如用,辰別二七。除寒熱病,脊腰頸項痛,風痹,兩膝頸頭。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腰痹背痛,口內生瘡,牙齒風,頭眩盡除。

    ﹝解說﹞凡人常覺得脊背倔強不舒而且頭悶,可仰面盡量抬兩肩向上,將頭向左右搖擺,左右搖擺二十一次,暫停一會兒,等血氣流通,穩定下來,然後再作。開始做時要慢,以後逐漸加快,不要先快後慢。無病之人經常能在早起、中午和日沒這三個時辰,每次每時辰各作十四次。能消除寒熱病,脊腰頸項痛,風痹,兩膝頸頭疼痛。用鼻吸氣,每次盡力行七息。可以使腰痹背痛,口內生瘡,牙齒風,頭眩等都得到消除。

    【小結】

    痹即閉阻不通之意。當人體肌表經絡遭受外邪侵襲後,氣血不能暢通,因而引起肢體、關節、肌膚,疼痛、酸楚、重著、麻木和功能障礙等一類疾患,中醫均稱為痹證。《諸病源候論》認為︰“痹者,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病在陽曰風,在陰曰痹,陰陽俱病曰風痹。”可見這里所說的“風痹”是指陽經和陰經同時受風邪侵襲而引起的較嚴重痹癥,不完全是風邪所傷而引起“行痹”。

    本篇討論了風痹癥的養生導引法,主張根據風痹癥的不同病情選用不同導引法。一般風痹、體痹可采用腳跟勾腳拇趾左右交替進行數次的鍛練方法。活動困難的周身痹痛,可采用仰臥位或背靠牆站位,不息行氣,搖動兩腳。腰背及下肢痿痹,可采用踞坐位,兩手抱膝頭,伸腰,或兩手靠攏著地,向上引腰,配合吐納行氣法,進行鍛練。上肢痹痛,可采用抬左右兩臂拱抱胸前,不息行氣。脊椎及頸項痛,可采用仰面抬肩,左右搖頭的動作和吐納法。並指出練功的時間應安排在早起、中午和日沒這三個時辰。練習時要先緩後快,長期堅持。


如果你對養生導引法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養生導引法》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