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格門(五則)

類別︰子部 作者︰清•陳士鐸 書名︰辨證錄

    人有病關格者,食至胃而吐,欲大小便而不能出,眼楮紅赤,目珠暴露,兩脅脹滿,氣逆拂抑,求一通氣而不可得,世以為胃氣之太盛,而不知乃肝氣之過郁耳。夫關格之癥,宜分上下,一上格而不得下,一下關而不得出也。今上既不得入,而下又不得出,是真正關格,死生危急之癥也。治之原有吐法,上吐則下氣可通。今不必用吐藥而先已自吐,是用吐藥無益矣。若用下導之法,則上既無飲食下胃,而大腸空虛,即用導藥,止可出大腸之糟粕硬屎,而不能通小腸膀胱之氣,是導之亦無益也。必須仍用煎藥和解為宜,但不可遽然多服,須漸漸飲之,初不受而後自受矣。方用開門散︰

    白芍(五錢) 白術(五錢) 茯苓(三錢) 陳皮(一錢) 當歸(五錢) 柴胡(三錢) 甦葉(一錢)

    牛膝(三錢) 車前子(三錢) 炒梔子(三錢) 天花粉(三錢) 水煎一碗,緩緩呷之,一劑而受矣。一受而上關開,再劑而下格亦通。

    此方直走肝經以解郁,郁解而關格自痊,所謂扼要爭奇也。倘用香燥之藥,以耗胃氣,適足以堅其關門而動其格據矣。

    此癥用通關散亦效。

    白芍(五錢) 茯苓(三錢) 甘草 枳殼 神曲(各三分) 白豆蔻(一枚) 川芎(二錢) 生姜汁(半合) 柴胡(一錢) 水煎服。一劑即開,二劑愈。愈後須用補腎之劑。

    人有無故而忽然上不能食、下不能出者,胸中脹急,煩悶不安,大小便窘迫之極,人以為關格之癥也,誰知是少陽之氣不通乎。夫少陽膽也,膽屬木,木氣最喜舒泄,因寒氣所襲,則木不能條達,而氣乃閉矣。于是上克胃而下克脾,脾胃畏木之刑,不敢去生肺氣,而並生大腸之氣矣。肺金因脾胃之氣不生,失其清肅之令,而膀胱、小腸無所凜遵,故一齊氣閉矣。此癥原可用吐法,一吐而少陽之氣升騰可愈。其次則用和解之法,和其半表半里之間,而膽木之郁結自通。二法相較,和勝于吐,吐必傷五髒之氣,而和則無損五髒之氣也。方用和解湯︰

    柴胡(一錢) 白芍(三錢) 甘草(一錢) 枳殼(五分) 薄荷(一錢) 茯神(三錢) 丹皮(二錢)

    當歸(三錢)水煎服。緩緩服之,三劑則可以開關矣。上關一開,而下格自愈。

    此方乃逍遙散之變方也。逍遙散有白術、陳皮,未嘗不可開關。余改用薄荷、枳殼、丹皮者,直入肝經之藥,取其尤易于開郁也。此方全不開關,而關自開者,正以其善于解郁也。

    此癥用寬緩湯亦妙。

    柴胡 茯苓(各二錢) 當歸(三錢) 白芍(五錢) 甘草 甦葉 黃芩(各一錢) 竹葉(三十片)水煎服。二劑愈。

    人有吐逆不得飲食,又不得大小便,此五志厥陽之火太盛,不能營于陰,遏抑于心胞之內,頭上有汗,乃心之液外亡,自焚于中也。存亡之機,間不容發,此關格最危之癥,人以為氣之不通也,欲用麝香、片腦之類,以劫開其門,必至耗散真氣,反致歸陰矣。法宜調其營衛,不偏陰偏陽,一味沖和,毋犯胃氣,使其髒腑自為敷布,不必問其關從何開,格從何啟,一惟求之中焦握樞而運,以漸透于上下之間,自能營氣前通,衛氣不閉,因其勢而利導之,庶無 格耳。方用和中啟關散︰

    麥冬(五錢) 人參(五分) 甘草(五分) 柏子仁(三錢) 滑石(敲碎,一錢) 黃連(一錢)

    白芍(五錢) 桂枝(三分) 天花粉(一錢五分) 水煎服。一劑而上吐止,再劑而下閉通矣。

    此方解散中焦之火,更能舒肝以平木,木氣既平,而火熱自減。內中最妙者,用黃連與桂枝也。一安心以交于腎,一和腎而交于心,心腎兩交,則營衛陰陽之氣,無不各相和好,陰陽既和,而上下二焦安能堅閉乎,此和解之善于開關也。

    此癥用黃連啟心湯亦效。

    人參(一錢) 白術 丹皮(各三錢) 黃連 玄參(各二錢) 甘草(一錢) 桂枝(三分)

    半夏(五分) 柴胡(三分) 水煎服。二劑愈。

    人有上吐下結,氣逆不順,飲食不得入,溲溺不得出,腹中作疼,手按之少可,人以為此寒極而陰陽易位,其脈必澀而伏也。法當吐,不吐則死。然而不必吐也,夫上部無脈下部有脈,吐之宜也,以食填塞于太陰耳。今脈澀而伏,非無脈之比,況所食之物,已經吐出,是非食填太陰也。吐之不重傷脾胃之氣,以堅其閉塞乎。

    夫胃氣之所以不開,與大小腸、膀胱之所以閉結者,由于腎氣之衰也。胃為腎之關門,腎之氣不上,則胃之關必不開。腎主大小便、膀胱之氣化,亦腎氣化之也。腎氣不通于三經,則便溲何從而出然則上下開闔之權衡全在乎腎也。治法必須大補其腎中之水火。腎中之水火足,而關格不治而自愈矣。方用水火兩補湯︰

    熟地(一兩) 山茱(四錢) 茯神(五錢) 車前子(三錢) 人參(二錢) 麥冬(一兩) 五味子(五分)

    肉桂(一錢) 白術(五錢) 牛膝(三錢) 水煎服。連服二劑,上吐止而下結亦開矣,再服四劑全愈。

    此方補腎中之水火,而又能通腎中之氣。氣足而上自達于胃,下自達于膀胱、大小腸矣。倘用香燥之藥以救胃,則胃氣愈傷;倘用攻利之藥以救膀胱、大小腸,則膀胱、大小腸愈損,何日是開關解格之日哉。

    此癥用化腎湯亦神效。

    熟地(二兩) 肉桂(二錢) 水煎服。一劑即通,二劑全愈。

    人有一時關格,大小便閉結不通,渴飲涼水,少頃即吐,又飲之又吐,面赤唇焦,粒米不能下胃,飲一杯吐出杯半,脈亦沉伏,人以為脈絕也,誰知是格陽不宣,腎經寒邪太盛之故乎。夫腎屬少陰,喜溫而不喜寒也。寒邪入腎則陽無所附,陽欲杜陰而不能,陰且格陽而愈勝,于是陽不敢居于下焦,而盡逆沖于上焦咽喉之間,難于容物而作吐矣。夫陽宜陰折,熱宜寒折,似乎陽熱在上,宜用陰寒之藥以治之。

    然而陽熱在上,而下正陰寒也,用陰寒以折陰寒,正投其所惡也,不特無功,而反有大害。蓋上假熱而下真寒,非用真熱假寒之法從治之,斷不能順其性而開其關也。

    方用白通湯治之。

    方中原是大熱之味,得人尿、豬膽以亂之,則下咽覺寒,而入腹正熱,陽可重回,而陰可立散,自然脈通而關啟矣。然後以大劑八味湯投之,永不至關再閉而吐再發也。

    此癥用加味術桂湯亦神效。

    白術(一兩) 肉桂(一錢) 甘草(一分) 人參(二錢) 丁香(一錢) 水煎,加人尿半碗,探冷服之,一劑即安。


如果你對辨證錄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辨證錄》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