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夢遺門(七則)

類別︰子部 作者︰清•陳士鐸 書名︰辨證錄

    人有用心過度,心動不寧,以致夢遺者,其癥口渴舌干,面紅顴赤,眼閉即遺,一夜有遺數次者,疲倦困頓,人以為腎虛之過也,誰知是心虛之故乎。夫心喜寧靜,不喜過勞,過勞則心動,心動則火起而上炎,火上炎則水火相隔,心之氣不能下交于腎,腎之關門大開矣。蓋腎之氣必得心氣相通,而始能藏精而不泄。今心不能攝腎,則精焉得而不走乎。雖然心未常不惡腎之不藏也,無如心欲攝腎,而力不能也。然則治法何必治腎,補心中之虛,而夢遺自止矣。

    方用靜心湯︰

    人參(三錢) 白術(五錢) 茯神(五錢) 炒棗仁 山藥(各一兩) 芡實(一兩) 甘草(五分) 當歸(三錢) 北五味(十粒) 麥冬(五錢)水煎服。二劑遺止,十劑永不再遺也。

    此方大補心氣之虛,全不去瀉心之火。蓋火之動,由于心之過勞,是火乃虛火,非心之實火也。實火可瀉,虛火宜補。世人以實火瀉之,此夢遺之所以不能止也。

    此癥用斷遺神丹亦效。

    人參(一兩) 山藥(五錢) 芡實(五錢) 麥冬(五錢) 北五味(一錢)水煎服。

    人有朝朝縱欲,漁色不厭,遂至夢遺不能止。其癥腰足痿弱,骨內酸疼,夜熱自汗,終宵不干,人以為腎火之作祟也,誰知是腎水涸竭乎。夫腎中水火兩得其平,久戰尚不肯泄,夢中之遺,實水火之不得平耳。火衰而水旺者亦能遺,火盛而水衰者亦能遺也。二者相較,火衰而遺者輕,火盛而遺者重。輕者略補火而即痊,重者非大補水而不能愈。蓋火易接續,而水難滋益也。治法不必瀉火,補腎水以制火可耳。

    方用旺水湯︰

    熟地(一兩) 沙參(五錢) 北五味(一錢) 山藥(一兩) 芡實(一兩) 茯苓(五錢) 地骨皮(三錢)水煎服。連服四劑不遺矣。

    此方純是補精,絕不入澀精之藥,以夢遺愈澀而愈遺也。補其精則水足以制火之動,火不動精能自止,何必澀之。今不特不澀,且用通利之藥者,以夢遺之人精竅大開,由于尿竅之閉也,火閉其尿竅,則水走其精竅矣,通其尿竅,正所以閉其精竅也。倘用澀藥,精竅未必閉,而尿竅反閉矣,何日是止精之時哉。

    此癥用熟地添精丹亦佳。

    熟地(二兩) 麥冬 山藥 芡實(各一兩) 北五味(一錢)水煎服。

    人有怒氣傷肝,忽然夢遺,久而不止,凡增煩惱,泄精更多。其癥兩脅多悶,火易上升于頭目,飲食倦怠,發躁發脹,人以為肝氣之動也,誰知是肝血之燥乎。夫肝中有火,得血則藏,何無血則不能藏也。蓋肝中之火,木中之火也,木缺水則木干,肝少血則肝燥,肝燥之極,肝中之火不能自養,乃越出于外,往來心腎之間,游魂無定而作夢。其夢每多淫夢者,因肝氣之虛也。治法補肝血而少瀉其火,則火不旺而魂自歸,何夢而再至于遺也。

    方用潤木安魂湯︰

    當歸(一兩) 白芍(一兩) 甘菊花(三錢) 北五味(五分) 茯苓(五錢) 白術(五錢) 炒梔子(一錢)

    金櫻子(三錢) 甘草(五分)水煎服。二劑肝火平,又二劑肝血旺,又二劑夢遺止矣。再用十劑,永不再發。

    此方寓瀉于補之中,寓止于通之內,反能歸魂而入于肝,澀精而收于腎也。倘不知補而徒瀉之,不知通而單止之,則肝無血養,魂安能歸哉,魂既不歸,搖搖靡定,夢難斷絕,遺亦寧有止日耶。

    此癥用芍藥潤燥丹亦可。

    白芍 山藥(各一兩) 炒梔子(三錢) 芡實(一兩)水煎服。

    人有心氣素虛,力難久戰,然又思慕美色,心中怦怦,遂至夢遺。其癥陽痿不振,易舉易泄,日日夢遺,後且不必夢亦遺,見美婦而心動,聞淫語而色移,听女音而神馳,往往走失不止,面黃體瘦,自汗夜熱,人以為心腎之兩虛也,誰知是心包之火大動乎。夫心包為心君之相臣,代君行令者也。心氣旺則心包奉君令,而不敢上奪其權。心氣衰則心包奉君令,而反行其政矣。治法必須補心經之衰,瀉心包之火,則夢遺可斷,而自遺亦可止也。

    方用強心湯︰

    人參(一兩) 茯神(五錢) 當歸(五錢) 麥冬(三錢) 巴戟天(五錢) 山藥(五錢) 芡實(五錢) 玄參(五錢) 北五味(五分) 蓮子心(三分)水煎服。連服四劑,夢遺少矣。再服四劑自遺少矣。再服一月,夢遺自遺均愈。服三月不再發。

    此方補心者居其七,瀉心包者居其三。蓋心包之旺,原因于心氣之衰,補其心則心旺,而心包自衰。故少加玄參、蓮子以瀉心包之火,而君相兩得其平矣。但必須多服始能奏功,積弱之勢成非一日,其由來者久也,漸移默奪之功,烏可責旦夕哉。

    此癥用蓮心清火湯亦效。

    玄參 生地(各五錢) 丹參(三錢) 山藥 芡實(各一兩) 蓮子心(二錢) 麥冬(一兩) 北五味(五分) 天冬(一錢) 水煎服。

    人有素常縱欲,又加勞心思慮終宵,仍然交合,以致夢遺不止。其癥口渴引水,多飲又復不爽,臥不安枕,易驚易懼,舌上生瘡,腳心冰冷,腰酸若空,腳顫難立,骨蒸潮熱,神昏魂越,人以為心腎之虛也,誰知是心腎二經之火一齊俱動乎。夫心中之火正火也,正火必得腎水以相制。腎中之火虛火也,虛火必得心火以相伏。故心火寧靜,而腎火不能動也。腎火之動,由于心火之衰耳。心腎兩動,則二火相合,豈能久存于中。火性炎上,自然上勝而不肯止矣。一火動,水猶不升,兩火齊動,安望水之下降乎。火升之極,即水降之極也。心腎之氣不開,則玉關大開,安得止之。然則何以救之耶,仍補其心腎,氣足而關自閉也。

    方用兩益止遺湯︰

    人參(一兩) 熟地(二兩) 山藥(一兩) 芡實(一兩) 白術(一兩) 生棗仁(一兩) 黃連(五分) 肉桂(五分)水煎服。二劑遺即止,服二月諸癥全愈。

    此方乃心腎交合之聖劑。心腎交則二火自平,正不必單止其遺也。況止遺必用澀藥,內火煽動,愈澀而火愈起矣。

    此癥亦可用兩寧湯︰

    熟地(二兩) 麥冬(二兩) 黃連(一錢) 肉桂(三分) 山藥(一兩) 芡實(一兩)水煎服。

    人有專攻書史,誦讀不輟,至四鼓不寢,遂成夢遺之癥,久則玉睫著被,精隨外泄,不著則否,飲食減少,倦怠困頓,人以為心火之盛也,誰知是腎火隨心火之奔越乎。夫心火易動而難靜,人一日之內,無刻不動心也。動心一日,全藉夜分之安寢,則心之血歸于肝中,而腎水來滋,雖腎水本來養肝,而不養心,然心氣既歸于肝中,腎即養肝,肝有不養心者乎。自然以養肝者養心矣。心既得養,則心猶不動也,惟過勞其心則心血耗損,血不能歸肝而火熾,腎見心火之沸騰,腎不來交矣。況腎未必平日之積蓄,則水源有虧,水虧而火更旺,火以引火,心火乘熱而入腎,客于下焦,以鼓其精房,于是精不閉藏而外泄矣,此正氣虛絕欲脫之象也。

    方用絕夢丹︰

    人參(三錢) 麥冬(五錢) 茯神(三錢) 白術(三錢) 熟地(一兩) 芡實(五錢) 山藥(五錢) 北五味(一錢) 玄參(一兩) 菟絲子(三錢) 丹參(三錢) 當歸(三錢) 蓮子心(三錢) 炒棗仁(三錢) 陳皮(三分) 沙參(三錢)水煎服。十劑輕,二十劑更輕,三十劑疾如失。

    此方安心之聖方,即補腎之妙劑,蓋合心腎而兩救之也。人疑火盛之極,宜用止火之味矣。不知火起勞心,火乃虛火,而非實火,虛火可補不可瀉,故大補心腎虛火自安。倘執君火為實火,妄用大寒過涼之藥,則生機頓失矣。

    此癥用養儒湯亦妙。

    熟地(一兩) 金櫻子 芡實 山藥 玄參 麥冬(各五錢) 牡蠣末(三錢) 北五味(五分)水煎服。

    人有至夜脊心自覺如火之熱,因而夢遺,人以為河車火燒也,誰知是腎水之涸乎。夫河車之路,即脊骨之椎也。腎之路走夾脊者,乃腎水之路,亦腎火之路也。水火相濟,而河車之路安,水火相勝,而河車之路塞。路塞者,無水以灌注之也。無水相通,則火氣上炎而成熱,脊心安得清涼哉。火炎于上,自然水流于下矣。治法救在上之火炎,必先沛在下之水涸,水足火息,黃河始可逆流也。

    方用挽流湯︰

    熟地(二兩) 山藥(一兩) 白術(一兩) 澤瀉(三錢) 玄參(一兩) 北五味(二錢) 山茱萸(五錢)水煎服。十劑熱解,二十劑遺絕。

    此方純是補水之味。過于酸收者,取其收斂以止遺者。夫夢遺之癥,愈澀愈遺,此何用酸收而罔顧乎。不知河車之路,最喜酸澀,非酸澀則水不逆流。終日夢遺,水成順流之勢,水順流之至,則火逆沖之至矣。酸收之味,用之于優渥之中,則逆流而上,可以救中谷之焚。火降而水更升,何至下遺之靡止乎,故脊熱除而夢遺亦斷也。

    此方用充脊湯亦佳。

    山茱萸 熟地 山藥 芡實(各一兩) 北五味(三錢) 金櫻子 白術(各三錢)水煎服。


如果你對辨證錄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辨證錄》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