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喑啞門(三則)

類別︰子部 作者︰清•陳士鐸 書名︰辨證錄

    人有口渴之極,快飲涼水,忽然喑啞,不能出聲,人以為心火亢熱也,誰知肺氣之閉乎。夫肺主氣,氣通則聲音響亮,氣塞則聲音喑啞。蓋肺屬金,金實則不鳴耳。但肺金最惡心火,火來刑金,宜為金之所畏,金不敢出聲,理也。何得水而反閉耶?不知水來克火,則火必為水所克,金雖幸水之克火,猶恐火之刑金,肺氣隨水氣而下降,金沉于水底,何能自鳴耶?此種喑啞,乃水抑肺氣而不升,非肺氣之自敗。治法宣揚肺氣,分消其水濕,不治喑啞,而喑啞自鳴矣。方用發聲湯︰

    枇杷葉(五片) 貝母(二錢) 茯苓(五錢) 百部(一錢) 甦葉(一錢) 麥冬(三錢) 甘草(一錢) 玄參(五錢) 桑白皮(三錢)水煎服。一劑聲少出,再劑聲大出矣,三劑全愈。

    此方宣通肺氣,則肺氣自揚。分消水勢則火氣自降。火降水消,金無所畏,肺亦何所顧忌而不鳴哉。

    此癥亦可用冬茯甦貝湯︰

    甦葉(三錢) 麥冬(二兩) 貝母(三錢) 茯苓(五錢)水煎服。二劑而聲出。

    人有勞損弱怯,喘嗽不寧,漸漸喑啞,氣息低沉,人以為肺氣之絕也,誰知是腎水之涸乎。夫肺為腎之母,本生腎者也。肺母自病,何能乳子?腎又不足,日來取資于肺,則子貧而母益貧矣。子母兩貧,伶仃苦弱,氣息奄奄,所謂金破不鳴也。世醫謂金破必須補土,然而脾胃雖能生金,而補土之藥多屬陽藥,用陽藥以補土,則陽旺而陰愈消,反有損于肺矣。治法必須大補腎子之水,子富而母自不貧。況肺氣夜歸于腎子之宮,將息安寧,勞瘁之肺,忽變為逸樂之肺,而又有津液以供肺母之用,則肺金頓生,自必氣息從容,重施其清肅之令矣。方用助音湯︰

    熟地(一兩) 麥冬(一兩) 北五味子(一錢) 甘草(一錢) 甦子(一錢) 天門冬(二錢) 貝母(三分) 款冬花(五分) 沙參(五錢) 地骨皮(三錢)水煎服。

    二劑而喘少平,四劑而嗽少止,連服二十劑聲出矣。再服二月,斷不喑啞也。二月後,前方加人參五分,山藥一兩,茯苓二錢,再服半年,可變癆怯為平人矣。

    此方補腎之中,意仍注于補肺,然補肺之中,仍是補腎,所以能收已敗之功,克奏將壞之績也。

    此癥亦可用留線湯治之。

    熟地(五錢) 款冬花(一錢) 山茱萸(二錢) 麥冬(五錢) 地骨皮(五錢)

    貝母 甦子(各一錢) 山藥 芡實(各三錢) 百部(三分)水煎服。

    人有口渴之甚,舌上無津,兩唇開裂,喉中干燥,遂至失音,人以為肺火之旺也,誰知心火太旺乎。夫肺屬金,最畏者心火之克肺也,金氣已衰,心中之火過于大旺,未免刑金太甚, 煉銷爍,金無清肅之氣,惟有焚化之形,欲求其音聲之疏越,何可得耶?治法必須瀉心火之有余,滋肺金之不足,則火易息,而肺可安矣。雖然又不可徒瀉心火也,蓋心之所以有余者,實因腎水之不足耳。水衰不能制火,火得遂其炎上之性,倘不補水而徒瀉其火,則火無水制,服寒涼之藥反增其助火之焰,所謂因激而成其橫也。方用︰

    黃連(三錢) 麥冬(五錢) 玄參(五錢) 生地(五錢) 桔梗(三錢) 甘草(二錢) 天花粉(二錢)水煎服。一劑聲出,二劑聲響,不必三劑。

    方名鳴金湯。瀉火而補腎存其中,全不見補腎,仍是救肺之藥。蓋肺腎為子母,救肺正所以生腎水也,腎水生而心火降矣。

    此癥用加味元冬湯亦可治。

    元參(一兩) 丹參(三錢) 麥冬(一兩) 北五味子(一錢)水煎服。十劑全愈。


如果你對辨證錄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辨證錄》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