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陰癥陽癥辨 計三十一門 汗癥

類別︰子部 作者︰清•陳士鐸 書名︰辨證玉函

    汗癥之宜講也。人以為發汗亡陽耳,誰知亦有發汗亡陰之禍哉。大約汗癥多是熱,而陽氣不能固者,始有汗出,故世人動以汗出亡陽為辭,不知陽生于陰,陰氣不能固,而陽氣始能外泄,亦有陽氣不能收,而陰氣外逆者,亦不可不辨也。其陽癥若何?身必發熱,口必發渴,兩目必紅赤,痰如黃塊,或吐白沫,其汗或如雨、或如珠,身必狂躁不安,脈必洪大而數,按之必有力而擊指,登高而歌,或棄衣而走,或見水而入,皆是陽癥之汗也。然陽之中有實有虛,又從何而辨之?汗出而身涼者,為虛是矣,然亦有汗出而身未涼者為虛。虛者口舌必滑,苔為白苔者虛也,若見黃苔與灰黑之色與紅赤之色,俱是實邪之火。如此辨癥,斷斷不差。虛者宜用補陽之味,三黃之湯多加黃 ,清中補之最妙。若實邪之汗,非石膏湯不能遏抑其火,世人皆知其方,余所以不留方也。若陰虛發汗,人最難知,醫方亦無佳者。吾先言其癥,而後定其方。其癥微微汗出,如星星光景,口必不渴,舌必滑無苔,或夜有汗而日無汗,或動有汗出而靜無汗,或飲食有汗而平時無汗,或身有汗而頭無汗,皆是陰虛之汗也。吾今留一方統治之,無不神效。此方之妙,妙在補氣之味而加入于補血之中,少加桑葉、五味以止汗,故陰氣自生而汗亦自止。倘亦用寒涼之味以止汗,汗雖止而正氣消亡,非胃氣之寒,即脾氣之壞矣。論理人參亦可多加,而余不用之者,傷人之貧者多,而富者少,吾定此方,以救萬世之人,故不以難者強世人也。

    黃 三錢 當歸五錢 桑葉七片 五味子十粒 白芍一兩 生地五錢 麥冬五錢 白芥子三錢 水煎服。


如果你對辨證玉函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辨證玉函》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