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暑(第五)

類別︰子部 作者︰元•朱震亨 書名︰丹溪治法心要

    暑氣或吐瀉、霍亂,黃連香薷飲。挾痰加半夏;乘氣虛加參 。或暑病內傷者,清暑益氣湯。發渴者,生地黃、麥門冬、川牛膝、炒黃柏、知母、干葛、生甘草。

    治一切暑玉龍丸︰赤亭、倭硫黃、硝石、滑石、明礬一兩,好面六兩,末之,無根水丸。

    氣虛少食,身熱自汗倦怠,清暑益氣湯;氣虛少食,自熱自汗,脈細弱或洪大者,補中益氣湯中加麥門冬、五味子、知母。暑氣煩渴脈虛者,竹葉石膏湯;暑病日夜煩躁,飲水無度,至天明便止,渾身作腫,胞囊水滴下,不渴,入夜要扇,冷香飲子治之。

    一人年五十余,六月間發熱,大汗、惡寒、戰栗不自禁,持且煩渴,此暑病也。脈皆虛微,細弱而數。其人好賭,致勞而虛,遂以人參作湯,調人參四苓散,八帖而安。戴雲︰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熱之氣著人。有冒、有傷、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虛實之辨。或腹痛水瀉者,胃與大腸受也;惡心者,胃口有痰飲也。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黃連香薷飲,蓋黃連退暑熱,香薷消蓄水。或身熱頭疼,躁亂不寧者,或身如針刺者,此為熱傷在肉分也。當以解毒白虎湯加柴胡;氣虛者加人參;或咳嗽發寒熱,盜汗出,脈數不止,熱著肺經,用清肺湯、柴胡天水散之類。急治則可,遲則不可治矣。盛火乘金也,此為中暑。凡治病須要明白辨別,不可混同施治,春秋間亦或有之,不可執一,隨病處方為妙。

    一方香薷濃煎汁成膏丸,去暑利小水。暑有陽癥,有陰癥,只用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五苓散等。有挾痰者,有乘虛者,挾痰加半夏,乘虛加參 之類。脈法微弱,按之無力,又脈來隱伏,又脈虛。


如果你對丹溪治法心要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丹溪治法心要》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