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產後必大補氣血為主,其他俱從末治。可見產婦未有不虛者,虛則必用補氣補血之味。氣不補則氣衰,血不補則血少。氣血衰少者,陰不足故耳。故產婦必以補陰為先,以亡血過多。必至失陰耳。或謂陰不可以驟生,必先補氣,以氣能生血,氣旺則血旺,血旺則氣益旺矣。不知產婦之生瘡瘍者,不可徒補氣也,補氣必至生血,血旺而瘡瘍同旺者奈何?況瘡瘍之生,皆血虧耳。血虧則陰愈虧,補陰而瘡瘍自失。蓋陰能制夫陽也,陽受制則陰日旺矣。陰旺而瘡瘍之間,有血以潤腸胃,有血以蔭筋骨,又何火毒之不盡散乎?若補其陽,有不增瘡瘍之勢哉?故補于陰中也。大約補陽者四,補陰者六,斷無陽旺而陰消矣。
鐸又曰︰產婦生瘡瘍,當分別生產與未生產。未生產之前,胎不崩墮,血未虧也,止補陽以生氣,不必補陰以生血,少佐之消毒敗火藥則得矣。已生產之後,血大虧也,惟補陰以生血,兼且補陽以生氣,而消毒敗火之劑,不必佐之也。若慮瘡瘍之害,而不顧產婦之虛怯,一味消毒敗火,鮮不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