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上 形氣類 三陰三陽名義三

類別︰子部 作者︰清 • 周學海 書名︰讀醫隨筆

    (論六經、六氣不能強合,又推論其余意也。)至真要論曰︰以名命氣,以合命處,而言其病,名謂四象之名。即陰陽離合論所稱三陰之名也。氣,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氣也;處,人身十二經之部位也。由此觀之,以天地四方之象,起三陰三陽之名,因即以其名加之六氣,因即以其名加之人身,此不過借以分析氣與處各有所屬,俾得根據類以言其病耳!言者,討論之謂也。其不可以氣之名、處之名,即指為病之實也,不昭昭乎?不但此也,以人身前、後、兩側之表里,分三陰三陽者,是固常說,熟于人中者也;又有以人身之形層,分三陰三陽者,又有以人之身形分三陽,三焦分三陰者。且也,少陽為一陽,厥陰為一陰,陽明為二陽,少陰為二陰,太陽為三陽,太陰為三陰。三陽為極表,一陰為極里,數由一而至三,即由里而達表也。而脈象之三陰三陽,其表里名義,則又不同。《素問》曰︰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夫鉤、毛 ,皆浮之象也,而曰一陰一陽,是以一為極外矣。鼓者,謂脈之來而應指也,其脈來見于浮分,而其氣屬陽者,鉤之脈也;脈來見于浮分,而其氣屬陰者,毛之脈也。氣屬陽者,來盛去衰也;氣屬陰者,來衰去盛,所謂秋日下膚,蟄蟲將去也。由此推之,脈見于中分,其來盛者,謂之二陽,其去盛者,謂之二陰可知矣;脈見于沉分,其來盛者,謂之三陽,其去盛者,謂之三陰可知矣。明于斯義,則知一陽結謂之隔,決非手足少陽也;二陽結謂之消,決非手足陽明也;三陰、三陽結謂之喉痹,決非太陰、太陽也。故《脈經》引扁鵲言曰︰出者為陽,入者為陰。脈來一出一入為平,再出一入為少陰,三出一入為太陰,四出一入為厥陰;再入一出為少陽,三入一出為陽明,四入一出為太陽。以出入之多少,分陰陽之太少,其義皎然而有征矣。其以出多為陰,入多為陽者,指病脈之反乎常數也。夫三陰三陽之所屬眾矣,引之可十,推之可百;引之可千,推之可萬。獨未聞有以脈之浮沉出入,分屬三陰三陽者,而求之經文,確有此義,故縱言及之,以質之有道者。

    明乎此,則知三陰三陽之名,隨處可稱而不可互相牽合者也。黃坤載曰︰小腸屬太陽者,火從水化也;胃屬陽明者,濕從燥化也;腎屬少陰者,寒從熱化也;肺屬太陰者,燥從濕化也;少陽、厥陰,木、火同化也。是以六氣強合六經者謬矣。張隱庵曰︰《傷寒論》治六氣之全書也,是以六經牽合六氣也。


如果你對讀醫隨筆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讀醫隨筆》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