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于欲寐未寐之際,霎然舉手振躍者,世皆謂為血不養筋,而實非也,乃津不濡脈之候也。
人身氣脈一動,周身百脈涌應,其中必有津以濡之,故能自然無礙也。若有一脈竟塞不通,則氣亦竟不至其處,亦遂寂然不動矣。無如脈終不能不通,氣終不能不至也。脈中津汁耗燥,一有不濡之處,或略有痰絲以格之,則氣之既動而窒,窒而復動,一控送之間,而百脈為之撼躍矣。其動之所發無定處,或起四肢,或起胸中,隨其氣之所觸而起也。此象偶然一見,不足為病。若欲治之,惟甘涼生津而已。凡小兒寐中,多作此象,俗謂骨氣撐長之兆,實即痰格其氣也。若大人逐日方寐,即見驚掣,是為痰盛,是津虛之燥痰也。生津為主,而祛痰佐之,津盛則痰有所載,而滑利易出也。若血液虧虛,不能養筋者,當見肢節拘急不便,或舉身振振欲擗然。此風熱所傷,與發汗太過之所致,所謂筋惕肉 也。是故心津虛燥之人,往往神明散越,欲寐之際,心中無故驚惕,四肢微有螈 ,甚至累累不已,令人不能成寐者,其勢雖微,病根反深。若驟因風熱與過汗者,宜甘酸以養之,經謂︰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是也;若久病與無病而然者,更宜大劑甘寒酸溫之藥,生津補血以溉之,所謂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地;又有水飲沖心而發者,必辛散淡滲,兼滑潤之劑,載痰上下分出以滌之,此又所謂心中 大動,恐如人將捕之者,是心陽為水邪遏抑,而神不自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