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癥大小合參卷首上 內經纂要 五髒別論篇

類別︰子部 作者︰清 • 馮楚瞻 書名︰馮氏錦囊秘錄

    《麝髒別論篇》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腑。(腦、髓、骨、脈雖各為腑,不正與神髒為表里。膽與肝台,而不同六腑之傳瀉。胞雖出納,納則受納精氣,出則化形容,形容之出,為化極而生。然出納之用,有殊于六腑,藏而不瀉,其髒為為奇,有恆不變,名曰奇恆之腑也。)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髒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髒使,水谷不得久藏。(魄門者,即肛門也。以肺主魄,通于大腸故名之。)謂五髒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精氣為滿,水谷為實,但藏精氣,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而實而不能滿。(以其不藏精氣,而受水谷故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以未下也。)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水谷下也。)故曰實而不能滿,滿而不實也。氣口何以獨為五髒主?(氣口則寸口也。亦為脈口,以寸口可候氣之盛衰,故雲氣口可以切脈之動靜,故雲脈口。)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人有四海,水谷之海則其一也。受水谷營養四旁,以其當運化之源,故為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髒氣,氣口亦太陰也。(氣口之所候,脈動者,是手太陰脈氣所行,故言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髒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故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此明氣口之脈獨為五勝主,氣口者,右手之寸口脈,即手太陰肺經,太源穴也。《靈樞》名曰︰脈口,皆以肝氣必會于此也。名之曰寸口,以此部即太源穴去魚際僅一寸也。其左手寸部則《內經》諸篇皆謂之人迎耳。脈之動靜,氣之盛衰,人之死生,雖見于氣口,而實本之脾胃也。胃者,足陽明也,脾者,足太陰也。足陽明為六腑之先,足太陰為五髒之本,胃主納受,凡水谷以是為市,為六腑之大源,五味入口,藏于胃而得脾以為之運化致五髒之氣,無不籍之以資養,則是脾者,是太陰也。肺者,手太陰,其氣本不相為流通,谷入于胃,氣傳于肺,而肺氣行于氣口,故變見于氣口也。《玉機真髒論》雲︰五髒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髒之本也,髒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致于手太陰也。言胃而脾可知矣,五味入口,入于腑,五氣入鼻,入于五髒,惟心肺居于膈上,受此五氣,故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矣,然則脾有病者,安能辨其五味哉。)


如果你對馮氏錦囊秘錄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馮氏錦囊秘錄》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