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癥大小合參卷六 兒科鼻病

類別︰子部 作者︰清 • 馮楚瞻 書名︰馮氏錦囊秘錄

    夫鼻為肺竅。《經》曰︰天氣通于肺。若肺胃無痰火積熱,則平常上升,皆清氣也。肺家有病,則鼻不利,如傷熱之不散,或傷寒之久郁成熱,皆能使塞而不利。若平人而多涕,或黃或自或帶血,如膿狀者,皆腎虛所致,不可過用涼藥。更夫嚏者,鼻出聲也。欲名噴嚏,《經》曰︰是陽氣和利,滿于心,出于鼻,故為嚏。向日而嚏者,金畏火也。傷風多嚏者,火郁于肺也。撥孔即嚏者,金扣乃鳴也。更有風邪客于皮毛,是以津液不收,致流清涕,頭楚若鋸者,名曰鼻鼽。更有金不生水,則元陽虛火上升,而成鼻干者。更有鼻淵者,謂其涕下不止,如彼水泉,故名之也。《經》曰︰是膽移熱于腦。蓋膽脈起于目銳 ,上抵面門,入絡于腦,然陽明之脈,亦挾鼻絡目,傍約太陽之脈者也。今因腦熱,則足太陽逆,與陽明之脈俱盛,泊于額中,是以鼻額酸痛,涕下不止矣。更有寒邪未盡,虛熱漸熾,是以膿涕結聚,香臭不聞,此名鼻 。更有熱血入面,為寒所拂,是以污濁凝滯,則成鼻 。或得之酒刺生面,上焦火盛者。更有鼻生紫赤刺癮疹,欲名肺風。更有風濕之氣,壅成內熱,或因氣疳,故鼻下兩傍,瘡濕癢爛,是名鼻疳,俗呼鼻 瘡。不甚痛,汗所流處,即成爛瘡。更有肺中積熱,六陽上蒸,或成赤鼻者。更有或心或肺或胃,蘊熱過極,迫血妄行,上干情道,而為鼻衄者。更有溫熱之氣,外郁皮毛,內應太陰,故三焦之火,得以上炎,為鼻生贅,如灶火上炎,而成煤也。又有胃中食積,熱痰流注,是以上療而鼻生 肉,猶濕地得熱而生茵也,治宜利膈去熱,切勿因礙傷動,否則便成鼻痔矣。更腦病者,其候有二,若清水流出而不痛者為寒;若流黃臭水而痛者為熱,久而不愈,即名腦漏,治法當內服清利膽熱,外于囟會通天二穴灸之。

    菊花散

    治鼻塞。

    甘菊 防風 前胡(各五錢) 細辛 桂心(各二錢五分)甘草(一錢五分) 為末,臨臥荊芥湯下。

    宣明防風散

    治鼻淵濁涕。

    黃芩 甘草(炙) 人參 川芎 麥冬(去心,各五錢) 防風(二錢五分) 為末,百沸湯,每服一錢。

    茜根散

    治衄血不止。

    阿膠(蛤粉炒) 茜根 黃芩(各一兩) 生地 側柏葉(各一兩) 甘草(炙,五錢)

    水煎服。

    一方

    治鼻衄,用山茶花為末,童便姜汁酒調下。有加郁金者。又方,用大蒜搗泥,隨左右貼足心。又法,左鼻衄,以線扎左手中指,右如之,兩鼻者,雙手俱扎。

    輕黃散

    治 肉。

    輕粉(一錢) 雌黃(五錢) 杏仁(一錢,去皮尖) 麝香(少許) 先將杏仁搗成泥,余藥研細勻,收瓷合蓋定,夜臥點米粒許于鼻中,夜一次。

    治赤鼻酒

    黃柏 苦參 檳榔(各等分) 為末,以豬脂調敷。

    消鼻痔方

    瓜蒂(炒) 甘遂(各四錢) 白礬(枯) 螺青(炒) 草烏尖(各五分,炒) 為末,用真麻油搜和丸,如鼻孔大,將藥納鼻,達痔肉上,其肉化為水,一日一次。

    一方

    治鼻下一道赤者,名曰 。以黃連末敷之。


如果你對馮氏錦囊秘錄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馮氏錦囊秘錄》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