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之患,夏秋為甚、蓋火土旺于長夏,正當金水受傷,稚陽陰微,已失天和,加之暑熱陽氣浮于外,生冷戕于中,夏失長養,則不能生金而病于秋,故《素問》有夏傷于暑,秋必 瘧。亦有即發為病,入心則身熱頭疼,心煩口渴,或喘或滿,而不知人;入肝則眩暈;入脾則嗜臥;入肺則喘滿;入腎則消渴。更有面垢昏倦,毛聳惡寒,吐利煩渴,狀如傷寒,頭疼身熱,四肢厥冷,但身體不痛為異,兼暑能耗氣,氣耗則脈虛散無力。然靜而得之者為中暑,動而得之者為中熱。更有冒暑以致五心煩熱,頭額亦溫,小便赤少,面合地臥,暑喜傷心,蒙蔽心竅則昏悶不醒,手足搐掣,角弓反張,身熱如冷,狀似驚候,名為暑風者;或有吐瀉不已,火性疾速,元陽驟亡,而變慢驚者;有傷暑暴注洞瀉;有傷暑作嘔吐酸者,《經》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故雖時當長夏之令,實伏陰在內之時,調攝可不慎歟!
六和湯
治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
縮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參 甘草(炙) 赤茯苓 藿香葉 白扁豆(姜汁炒)木瓜 香薷 濃樸(姜汁制) 姜棗水煎服。
清膈飲子
治小兒伏熱,嘔吐煩渴,五心熱,小便赤少。
香薷(三錢) 淡竹葉 人參 半夏曲 檀香(各二錢) 甘草(一錢) 茯苓(三錢) 粳米(五錢)
姜棗同煎,食遠冷服。
六一散
(一名益元散、一名天水散)
治傷暑。一方加辰砂名辰砂益元散;一方加青黛名青黛益元散。
滑石(六兩,研細,水飛) 甘草(一兩,曬燥) 為末,新汲水或冷燈心湯下。
天生白虎湯
治中暑。搗西瓜汁,濾去渣,灌即醒。
去桂五苓散
治小兒伏暑作渴。
豬苓 白術 赤茯苓(各五錢) 澤瀉(七錢五分) 為末,用車前子、燈心同煎湯調服。如吐不止加生姜自然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