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氣能通于腦,血上溢于腦,故從鼻而出,名為鼻衄。若因風寒暑濕,流傳經絡,涌泄清道而致者,皆外所因,積怒傷肝,積憂傷肺,煩思傷脾,失志傷腎,暴喜傷心,皆能動血,隨氣上溢而致者,皆內所因,飲酒過多炙爆辛熱,或墜車損撲而致者,皆不內外因也。《原病式》曰︰衄者。陽熱怫郁于足陽明經。丹溪曰︰衄血出于肺,言肺者,以竅言也。言陽明者,以血海言也。又有洗面而衄,日以為常,猶風行水動,面熱而陽明之火上升,血亦隨之也。若產後口鼻有黑氣及鼻衄者,名胃絕,此癥多不可治。遇有此者,急取緋線一條,並產婦頂心發兩條,緊系中指節即止。衄不止而頭汗者,死。
凡血從齒縫中,或齒根出者,謂之齒衄。有風壅,有腎虛,風壅者,消風散外,以祛風擦牙散。腎虛者,以腎主骨,齒者骨之余,虛火上炎,服涼藥而愈甚者,此屬腎經下虛上盛,宜鹽湯下安腎丸,仍用青鹽炒香附黑色為末,擦之。然少陰氣多血少,故其血必點滴而出,齒亦隱隱而痛,多欲者犯之,亦有胃熱而牙斷出血者,陽明氣血俱多,火旺則血如潮涌,善飲者多犯此,宜清其熱,清胃散主之。
有毛竅中出血者,名曰肌衄。因陽氣怫郁于內,不能敷揚于外,致陰血上乘陽分,留淫腠理,日久陽氣開發,則陰血不能歸經,故血從毛竅出也。宜開郁清氣涼血之劑,如相火內動,而乘陰分以致熱血沸騰者,宜滋陰降火之劑,前人主乎肺熱,以肺主皮毛也。用男胎發燒灰撲之,有因大喜傷心,喜則氣散,血隨氣而溢于表者,宜涼心以斂之。
胸前有一孔,常出血水,名曰心漏,用嫩鹿茸去毛,酥炙,附子,炮,去皮、臍,鹽花共末,棗肉為丸,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兼治腎虛腰痛如神。
舌衄者,舌上無故出血如線不止,或如管孔者是也。宜香薷汁一升,日三服,外以槐花炒末,干摻之。耳中出血,少陰火動也。龍骨燒灰,吹入即止。
血分三部,藥有輕重。犀角地黃湯,治上血,如吐衄之類;桃仁承氣湯,治中血,如血蓄中焦下痢膿血之類;抵當湯丸,治下血,如蓄血如狂之類,此治有余血癥之大概也。
大薊散
治辛熱傷肺,嘔吐血,或一碗半升,名曰肺疽。
大薊根 犀角屑 升麻 桑白皮 杏仁(去皮尖) 蒲黃 桔梗(各二錢) 甘草(炙,五分) 分作二服,水煎。
獨參湯
治吐血暴甚,昏暈不止。
人參一兩為末,用雞子白調如稀糊,以匙挑服,五更服之尤妙。或用童便沖參汁俱可。
藕節散
治吐衄不止。
藕汁 生地黃汁 生蜜(五匙) 大薊汁(各三合) 和勻每服一小鐘,不拘時服。
款花補肺湯
人參 麥冬(各一錢二分) 五味子(十五粒) 款冬花 紫菀 桑白皮(炒,各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芍藥 知母 貝母 茯苓 橘紅(各八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
丹溪方
治見血後,脾胃弱,精神少血不止者。
人參(一錢) 黃 (二錢) 五味子(十三粒) 芍藥 甘草 當歸 麥冬(各五分) 水煎服。
必勝散
治男婦血妄流溢,或吐,或唾,或衄。
小薊 人參 蒲黃 當歸 熟地 川芎 烏梅(去核,各一兩) 每服六錢,水煎服。
一方
治諸血上行,用韭菜汁、姜汁、童便,磨郁金飲之,其血自清。如無郁金,以山茶花代之。或用藕節搗汁飲之。或用茅根絞汁飲之,日三服。
一方
治婦人經血逆行,或血腥吐血,韭汁沖童便立效。
滋陰保肺湯
黃柏(鹽水炒) 知母 天冬(一錢二分) 當歸(一錢五分) 芍藥 生地 橘紅 紫菀桑白皮(炒,各八分) 大粉草(五分) 阿膠(一錢二分,蛤粉炒) 五味子(十五粒) 水煎服。
白芨散
治咯血並肺損咳血。
白芨(一兩) 藕節(五錢) 為細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白芨下咽直至血竅,竅填而血止也。
茜根散
治鼻衄不止。
茜根 阿膠(蛤粉炒) 黃芩 側柏葉 生地(各一兩) 甘草(五錢) 姜水煎服。
清寧膏
潤肺不傷脾,補脾不礙肺,凡勞嗽吐血必不可缺,極有效驗。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酒炒,各十兩) 廣橘紅(二兩) 龍眼肉(八兩) 桔梗 甘草(各二兩) 煎成膏,加苡仁(八兩,淘淨炒熟),真甦州薄荷淨葉(五錢,忌火) 川貝母(二兩),糯米拌炒,米熱去米,俱為極細末,拌勻煎青,時時挑置口中噙化。
紫菀湯
治癆熱久嗽,吐血吐痰。
紫菀(洗淨,炒) 阿膠(蛤粉炒成珠) 知母(忌鐵) 貝母(去心,各一錢)桔梗 人參 茯苓 甘草(各五分) 五味子(十二粒,杵) 水煎,食後服。
癆而久嗽,肺虛可知,即有熱癥,皆虛火也。海藏以保肺為君,故用紫菀阿膠以清火為臣,故用知母、貝母、以參、苓為佐者,培土以生金,以甘桔為使者,載藥以入肺,五味滋腎經不足之水,收肺家耗散之金,為久嗽所最宜。
蠟煎湯
治虛勞久咳嗽,多氣喘,或咯膿血。
杏仁(去皮尖,炒黃,另研) 人參 麥冬(去心) 干山藥 貝母(去心) 白茯苓 百合 甘草(炙) 阿膠(各等分) 為末,將杏仁拌勻,每服二錢,水一盞,入黃蠟,皂角子大一塊,同煎七分,食後熱服。
人參固本膏
治腎虛肺熱,喘嗽煩渴,咯血肺痿。
人參(一兩) 天冬 麥冬 生地 熟地(各四兩) 以二冬二地熬成膏,以人參細末和勻,時時挑少許口中噙化。
天一生水,故腎為萬物之元,乃人身之本也。奈人自伐其元,則本不固而勞熱作矣。熱則火刑于金,而喘嗽生焉。二地補腎為君,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二冬保肺為臣,虛則補其母也。火刑金而肺氣衰,非人參莫可救援,東垣所謂無陽,則陰無以生也。況肺主氣,氣根于丹田,人參大補元氣,氣者,水之母也。人參之用,無所不宜,以氣藥引之則補陽,以血藥引之則補陰,倘泥于肺熱傷肺之說,則孤陰不長,不幾坐而待斃耶。
肺癰神湯
肺癰者,勞傷氣血,內有積熱,外受風寒,胸中滿急,隱隱作痛,咽干口燥,時出濁唾腥臭。若吐膿如米粥者,死。脈滑數,或實大,凡患者右脅按之必痛,但服此湯,未成即消,已成即潰,已潰即愈,屢用屢驗者也。
桔梗 金銀花 黃 (炒) 白芨(各一錢) 薏苡仁(五錢) 甘草節 陳皮(各一錢二分)貝母(一錢六分) 甜葶藶(八分,微炒) 姜水煎,食後徐徐服。新起加防風一錢,去黃;潰後加人參一錢;久不斂加合歡皮,一名夜合即槿樹皮一錢。
十灰散
治癆癥吐咯嗽血,用此止之。
大薊 小薊 柏葉 荷葉 茅根 茜根 大黃 山枝 丹皮 棕櫚皮(各等分) 各燒灰,存性,研細,用紙包碗,蓋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時將白藕搗汁,或蘿卜汁,磨京墨半碗,調服五錢,食後下,如病勢輕用此立止,如血出成升斗者,用花蕊石散止之。
血屬陰,反從火化,故其色赤為陽所動則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黑屬壬癸,見黑則止者,火見水而伏也。故用灰與墨汁,苦澀之味,苦能勝火,澀可固脫,更得童便引之下行尤盡折服之妙,勝于蘿卜藕汁也。
花蕊石散
五內崩損,涌噴出血斗升,用此止之。花蕊石火鍛存性,研如粉,用童便一鐘,煎溫調末三錢。甚者五錢,食後服。如男用酒一半,女用醋一半,與小便一處,和藥服之,使瘀血化為黃水,次以後獨參散補之。
獨參散
止血後服此藥補之。
大人參(二兩) 上水二鐘 棗五個煎,不拘時,細細服之,服後宜熟睡一覺,次服諸藥除根。
一方
神治血癥。用生韭、生藕、鮮荷葉、京墨、側柏葉、生地各取汁一杯,沖童便服。
其生地、柏葉研爛;以童便和方能得汁。
濟生麥冬散
治衄血不止。
麥冬 生地(各等分) 每服一兩,水煎服。
肘後方
治齒血不止,以苦竹茹醋浸一宿,含之。
本事方
治一切牙痛風熱,斷出鮮血,以至崩落口臭。大黃米泔浸軟切片,生地黃大者,薄切,二味旋切,各用一二片合定貼所患牙上,一夜即愈,未痊再如前用。
犀角地黃湯
治血積胸中,吐血衄血。
見兒科吐血門。
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心多健忘,其血妄行。
見健忘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