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者,似喘而非,呼吸有聲,呀呷不己,是痰結喉間,與氣相系,故口之開閉,盡有音聲,此由痰火郁于內,風寒束其外,食味酸咸太過,因積成熱得之,必須避風寒,節濃味,若味不節,則其胸中未盡之痰,復與新味相結,哮必更作矣。治法宜甦子、枳殼、桔梗、防風、半夏、栝蔞、款冬、桑皮、杏仁、茯苓、甘草、白果之類,禁用涼劑,恐外寒難解,禁用熱劑,恐痰火易升。如冬月加麻黃;夏月加石膏;挾寒者,多加生姜,以兼表散為主。至有一種真氣虛極,無根脫氣上沖,似哮似喘,張口環目,其氣逆奔而上,出多入少者,法宜峻補,納氣歸源,切勿從標,致成不救。
腎哮而火急甚者,不可驟用苦寒,宜溫劫之,用椒目五六錢,研為細末,作二三次,生姜湯調服。喘止之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蓋火太盛,則寒藥一時難制,病大敢與藥亢,徒增其害,如賊勢鋒銳太盛,還當暫避其鋒,以意取之自勝,《經》所謂方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張)常治病後,及小兒痘後,忽喉聲拽鋸,不能睡臥,寸脈強而尺無力者,悉用八味加牛膝、五味,早晚各一劑而安。
戴氏曰︰痰者,凡動便有痰聲,火炎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大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則墜下,其痰喘則暫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虛治,以燥熱之藥,以火濟火也。昔人病此,眾作胃虛治不減,後以導水丸行五六次而安。
婁全善治一婦,年五十余,素有痰火,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脈浮而洪,似命絕之狀,速用麥冬二錢,人參三錢,五味子一錢五分,煎服,喘定,汗止而愈。
《綱目》載一男子五十余歲,病傷寒咳嗽,喉中聲如 ,與獨參湯一服而鼾聲除,至二三劑咳嗽亦漸退,服二三斤,病始全愈。本草治虛喘,用人參一味為末,雞子清投新汲水調下一錢。昔有二人同行,一人含人參,一人不含,俱走三五里,其不含者,大喘,含者,氣息如故。可以驗人參定喘之功矣。
哮喘者,因膈有膠固之痰,外有非時之感,則寒束于表,陽氣並于膈中,不得泄越,壅熱氣逆,故聲粗為哮,外感之有余也。氣促為喘,肺虛而不足也。然哮癥遇冷則發有二,有屬內外皆寒者,治宜溫肺以劫寒痰。若屬寒包熱者,治宜趁八九月未寒之時,先用大承氣湯下其痰熱,至冬寒無熱可包,哮自不發。
上氣喘息,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死。喘而上逆,脈數有熱,不得臥難治。身汗如油,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死。直視譫語而喘者,死。凡作于大病之後者,多危。上喘咳而下泄瀉者,死。
麥門冬湯
治火逆上氣,咽喉不利。
麥冬(七兩) 半夏(一兩) 人參(四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
活人五味子湯
治喘促脈伏而數者。
五味子(二錢) 人參 麥冬 杏仁 桔紅(各二錢五分) 姜(三片) 紅棗(三枚) 水煎服。
又方
治寒包熱而喘,必用發散。
桔紅 半夏 枳殼(炒) 桔梗 黃芩(炒) 紫甦 麻黃 杏仁 甘草 如天寒加桂枝,水煎服。
東垣人參平肺散
治心火刑脾,傳為肺痿,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悶,咽嗌不利。
桑皮(一錢) 知母(七分) 炙甘草 地骨皮 人參(各五分) 茯苓 天冬(各四分) 青皮陳皮(各三分) 五味子(三十粒) 如熱甚,加黃芩、紫甦葉、半夏各五分。
痰哮方
青栝蔞(一個) 白礬(五錢) 為末,將栝蔞打碎,入明礬在內,置新瓦上,陰干,冷調少許,嗽後咽下即愈。
血沒散
治產後敗血沖心,胸滿上喘,命在須臾。
真血竭 沒藥(各等分) 為末,每服二錢,用童便好酒煎一大沸,溫調下。方產時進一服,上床良久再服,其惡露自循經下行,更不上沖,免生百病。
參甦飲
產後血入于肺,面赤發喘,欲死者。
人參一兩,為末,甦木二兩,水二碗,將甦木煎至一碗,去渣,調人參末,隨時加減服,神效。
定肺湯
治上氣喘嗽。
紫菀 五味子 橘紅 甘草 紫甦子 否仁 桑白皮 半夏 枳殼 生姜(五片) 紫甦(五葉) 水煎。
定喘湯
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而作哮喘。
白果(二十一枚,去殼,切碎,炒黃色)
麻黃 半夏(姜制) 款冬花(各三錢) 桑白皮(蜜炙) 甦子(各二錢) 杏仁(去皮、尖) 黃芩(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水三鐘,煎二鐘,分二服,不用姜,不拘時徐徐服。
括曰︰諸病原來有藥方,惟愁哮喘最難當,麻黃桑合加甦子,白果冬花效更良,甘草黃芩同半夏、水煎熱服不須姜,病患得此真仙藥,服後方知定喘湯。
此手太陰藥也。表寒宜散,麻黃、杏仁、桑皮、甘草,辛甘發散,瀉肺而解表;里虛宜斂,款冬溫潤,白果收澀,定喘而清金,甦子降肺氣,黃芩清肺熱,半夏燥濕痰,相助為理,以成散寒疏壅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