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者,心之液,而血之異名,古雲小兒盜汗不須治者,以其神氣未全,血脈流溢,易于滲泄,言其未甚者耳。若汗久不己,則氣血虧損,何以為長養之用耶!蓋陽主氣,氣為衛,陰主血,血為榮,人之一身,負陰抱陽,平則寧,偏則病,故陰虛,陽必走而發熱,汗出如水,熱而涌,陽虛陰必乘,故發厥汗出,如水冷而流,其自汗者,謂不因發散,不因勞動,或昏或睡,自然而出,宜速為治,久則亡陽,亡陽則氣怯氣怯則脈虛,脈虛則神散,神散則不能主持,而為驚為搐。然又不可強止,止則閉遏陽氣,而作熱煩燥矣,盜汗者,睡熟則出,醒則復收,意同盜賊之義也。有因血氣未固,膚腠未密,過加溫暖,燻蒸生熱,熱搏于心也,為邪勝,而律液不能內藏者,有傷冷傷熱冷熱交爭,陰陽不順,津液泄越者,有心虛驚恐,神氣不能收攝精華者,有餐冷物過度,致傷脾土,土虛不能制其水液者,大法養心育脾,滋陰降火為要。蓋本元充實者,睡則神氣斂納于內,本元不足者,睡則神氣浮越于外,汗亦因之流溢,醒則惕然氣聚,汗亦因之收藏,總由陰不平,陽不秘耳。有頭汗者,是邪傳諸陽,津液上奏也,手足汗者,胃主四肢,陽明濕熱也。更有脾虛自汗,亦多出額上,汗黏人手,尤宜速救胃氣,否則亦令陽亡。又有因汗後病後,重亡津液,陽氣偏盛,水不用火,是以髒腑積熱,燻灼肌體,消燥骨髓,變成骨蒸日晚發熱,肌削頰赤,肌干黃瘦,夜有盜汗,五心煩熱,四肢倦困,飲食減少,成為疳勞者,然人賴衛氣固其表,所以肌肉溫,皮膚充腠理肥,若衛氣一虛則肌肉不溫,皮膚不充,腠理不肥,津液無拘,為之妄泄,氣不衛則六脈不充血不榮,則神不備,治之者,若不調補氣血,而用閉遏強止之方,則里病未除,更增留熱肌表之患矣。然有汗之而無汗者,是津液內竭,或寒中榮深,而腠里閉也。汗之而大汗不止者,因元陽本虛,受邪亦輕,治者誤汗之過也。
團參湯
治小兒虛汗、盜汗。然心血液盛,亦發為汗,故宜收斂心氣。
人參 當歸(炒,各二錢) 共銼散,用雄豬心一個,切三片,每服二錢,猜心一片,井水同煎,食遠服。一方加黃 ,二錢蜜炙。
牡蠣散
治小兒自汗。
牡蠣( ) 黃 (蜜炙) 生地黃 入浮麥、麻黃根同煎,食前服。
止汗散
人參 白術 茯苓 黃 (蜜炙) 當歸 甘草(炙,各一錢) 用生姜一片,入麥麩同煎,食前服。
撲汗方
牡蠣 麻黃根(各一兩) 赤石脂 糯米粉 龍骨各五錢) 為輕細末,綿包藥,撲于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