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論集 張景岳命門後論

類別︰子部 作者︰清•羅美 書名︰古今名醫匯粹

    命門為精血之海,脾胃為水谷之海,均為五髒六腑之根。然命門為元氣之本,為水火之宅,五髒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髒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而脾胃中州待火能生,然必少陽春氣始于下,則三陽從地起,而後萬物得以化生,豈非命門之陽氣,正為脾胃之母乎?吾故曰︰脾胃為灌注之本,得後天之氣;命門為化生之源,得先天之氣,此中本末固有先後。而東垣曰補腎不若補脾,須知可曰補脾不若補腎,可不辨而明矣。

    然命門有火候,即元陽之謂也。稟賦有強弱,元氣有盛衰,陰陽有勝負,病治有微甚,此火候之所宜辨也。蓋一陽之元氣,必自下而升;而三焦之普護,乃各見其候。下焦之候,如地土化生之本也;中焦之候,如灶釜水谷之爐也;上焦之候,如太虛神明之宇也。

    地土有肥瘠,而出產異;山川有濃薄,而藏蓄異。聚散操權,總由陽氣,得一分則有一分之用,失一分則有一分之虧。凡壽夭勇怯,精血病治之基,無不由此,元陽之足與不足,以為消長盈縮之主,下焦火候之謂也。

    中焦如灶釜者,胃中陽氣,其熱如釜。飲食之滋,本于水谷,食強則體壯,食少則身衰。若灶釜之少一炬則遲化一頃,增一炬則速化一時,火力不到則全然不化。故脾胃之化與不化,及飲食之能與不能,亦總由陽明之氣強與不強,而陰寒之邪有犯與不犯耳。及其既病,則漸痞漸長,或隔或嘔,或膨聚不消,或吞酸噯腐,食氣不變,或腹疼肚痛,終日不饑,或清濁不分,或完谷不化。蓋化則無不營運,不化則無不留滯,營運則為氣為血,留滯則為積為痰。此中焦火候之謂也。

    上焦如太虛者,神明根于陽氣,陽氣化為神靈,陽之在下則溫暖,故曰相火以位;陽之在上則昭明,故曰君火以明。是以陽長陰消,五官治而萬類盛。若陽衰陰勝,而陽為陰折,聰明奪而神氣減,此上焦火候之謂也。

    夫以三焦論火候,非不各有所司,惟命門實,先天真一之氣藏于坎中,自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此生生之本也。使真陽不發于淵泉,則總屬無根之火矣。

    火而無根,即病氣也,非元氣也。《易》以雷在地下而為復,可見火之標在上,而火之本在下。若使命門陰勝,則元陽畏避,而龍火無藏身之地,游散不歸而為煩熱格陽等證。善治此者,惟從其性,使陽和之氣直入坎中,相求同氣,虛陽歸原矣。故曰甘溫除大熱,正此謂也。昧者不明此理,以虛陽作實熱,不思溫養此火,但知寒涼可以滅火,安望其尚留生意耶?若三焦有客熱邪火,皆凡火耳,固不得不除。而除火何難,本非正氣火候之謂也。

    況命門有生氣,即干元不息之機。

    不息則惟動惟升,所以陽得生氣;息則惟靜惟降,所以陰得死氣。故干元之氣始于下而盛于上,升則向生;坤元之氣始于上而盛于下,降則向死。此陰陽之歧,相間不過毛發,而終竟遠以千里,故死生之柄,惟此毫厘升降之機耳。譬之水暖則化氣,化氣是升,生也;水寒則成冰,成冰是降,死也。故腎氣獨沉,則奉生者少,即此生氣之理也。

    至若人之生氣,無所不在,如髒氣、顏色、聲音、脈息、四肢、二便俱有生氣。生氣即神氣,神自形生,何不可辨?明者察之,孰者能益生氣,孰者能損生氣?或先攻病氣以保生氣,或先固生氣以御病氣。使不有原始要終之明,則是寸光之流耳。

    蓋命門有門戶,為一身鞏固之關。經曰︰倉凜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又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又曰︰黑色通于腎,開竅于二陰。可見北門之主總在乎腎,而腎之政令總在乎命門。

    命門司陰陽之柄,陰陽和則出入有常;陰陽病則啟閉無序,故有癃閉不通者,以陰竭水枯,干涸之不行也。有滑泄不禁者,以陽虛火敗,收攝之無主也。陰精既竭,非壯水必不能行;陽氣既虛,非益火必不能固,此治法也。


如果你對古今名醫匯粹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古今名醫匯粹》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