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病能集二(雜證十一門) 關格證

類別︰子部 作者︰清•羅美 書名︰古今名醫匯粹

    喻嘉言曰︰關格之癥,自《靈》、《素》以及《難經》、仲景脈法,皆深言之,然無其方也。《素問》謂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于大地之精氣,則死矣。

    《靈樞》復言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不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能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能盡期而死也。

    越人宗之,發為陰乘、陽乘之脈,因推其陰乘之極,上為魚溢,入尺為覆,形容陰陽偏而不返之象,精矣。

    至仲景,復開三大法門,謂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從兩手關陰格陽過盛中,察其或浮或大,定其陰虛陰實。陽虛陽實,以施治療。蓋于《靈樞》陰陽太盛不能相榮,以及越人陽乘陰乘之法,加以浮大之辨,而虛實始得燎然。不爾,關則定為陰實,格則定為陽實矣。此一法也。

    謂心脈太盛而長,是其本脈。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此則深明關格之源,由于五志厥陽之火,遏郁于心胞之內。其心脈上微見頭小,亦陽虛之驗;下微見本大亦陽實之驗。頭無汗者可治,有汗則心之液外亡,自焚而死矣,此一法也。在二陽之病發心脾,且不得隱曲,男子少精,女子不月,傳為風消索澤,況關格之病,精氣竭絕,五髒空虛,厥陽之火獨行,上合心神,存亡之機,間不容發。此一法也。

    謂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診趺陽足脈,或伏或澀,胃氣之所存可知矣。榮衛之行遲,水谷之入少,中樞不運,下關上格,詎待言哉?此一法也。仲景以此三法言關格,大概在顧慮其虛矣。

    後世雲岐子述其陰陽反背之狀,傳其所試九方,其謂陰陽易位,病名關格,膈以上陽氣常在,則熱為主病;身半以下陰氣常在,則寒為主病。胸中有寒,以熱藥治之;丹田有熱,以寒藥治之;若胸中寒熱兼有,以主客之法治之。治主當緩,治客當急。此從《傷寒論》胸中有寒,丹田有熱立說,實非關格本癥。

    所引運氣治主客之法,亦屬無據。于《素》、《難》、《金匱》之文,絕不體會,所定諸方,又入後人惡劣窠臼,殊不慊人。夫陰陽不交,各造其偏,而謂陰反在上,陽反在下,可乎?九死一生之癥,而以霸術劫奪其陰陽,可乎?

    仲景之以趺陽為診者,正欲人調其榮衛,不偏陰偏陽,听胃氣之自為敷布,乃始得協于平也。故不問其關于何開,格于何通,一惟求之于中,握樞而運,以漸透于上下。俟其趺陽脈不伏不澀,乃因其勢而利導之,庶不與藥扦格耳。惟治吐逆之格,由中而漸透于上;治不溲之關,由中而漸透于下;治格而且關,由中而漸透于上下可耳。

    進退黃連湯腎氣丸治法論

    黃連湯,仲景治傷寒之方也。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以其胃中有邪氣,阻遏陰陽升降之機,而不交于中土,于是陰不得升,而獨滯于下為下寒,陽不得降,而獨治于上為胸中熱,欲嘔吐。與此湯以升降陰陽,固然矣。

    而濕家下之,舌上如胎者,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亦用此方,何耶?蓋傷寒分表、里、中三法,表里之邪俱盛,則從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湯之和法,以人參、甘草、半夏、生姜,大棗助胃之中,但加柴胡一味透表,黃芩一味透里,听胃氣之升者,帶柴胡出表,胃氣之降,帶黃芩入里,一和而表里之邪盡服。

    其有未盡者,加工治之,不相扦格矣。至于丹田胸中之邪,則在于上下,而不為表里,即變柴胡為黃連湯,和其上下,以桂枝易柴胡,以黃連易黃芩,以干姜易生姜,亦听胃氣之上下敷布,故不問上熱下寒,上寒下熱,皆可治之也。

    夫表里之邪,則用柴胡、黃芩;上下之邪,則用桂枝、黃連。表里之邪,則用生姜之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則用干姜之辣以開之。仲景聖法灼然矣。前論所謂求之于中,握樞而運,以漸透于上下,俟其榮氣前通,衛氣後通,而為進退也。

    夫格則吐逆,進而用此方為宜。蓋太陽主開,太陽不開,則胸中窒塞,食不得入,入亦復出,以桂枝為太陽經藥,和調榮衛而行陽道,故能開之也。至于五志厥陽之火上入,桂枝又不可用矣。用之以火濟火,頭有汗而陽脫矣。

    其關不得小便,退之之法,從胃氣以透入陰分,桂枝亦在所不取。但胃之關門已閉,少陰主闔,少陰之氣不上,胃之關必不開矣。《內經》常兩言之,曰腎氣獨沉,曰腎氣不衡。夫真氣之在腎中,猶權衡也。

    有權有衡,則關門時開時闔;有權無衡,則關門有闔無開矣,小溲亦從何而出耶?是以腎氣丸,要亦退之之中所有事矣。腎氣交于胃則關門開,交于心則厥陽之火下伏,有不得不用之時矣。

    張景岳曰︰關格一癥,在《內經》本言脈體,以明陰陽離絕之危癥也。自越人以上魚為溢,入尺為覆,以尺寸言關格,已失本經之意。仲景亦雲在尺為關,在寸為格。夫《內經》雲人迎四倍寸口,四倍既非尺寸之謂。再至丹溪,則曰此癥寒在上熱在下,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法當吐,以提其氣之橫格。夫兩寸俱盛四倍,又安得謂寒在上耶?且脈大如此,則浮豁無根,其虛可知,又堪吐乎?謬而又謬,莫此甚矣。

    夫關格癥者,在《內經》本以人迎察六腑之陽,寸口察五髒之陰。人迎盛至四倍以上者,此陽明經孤陽獨見,水不濟火也,故曰格陽。格陽者,陰格于陽也,氣口盛至四倍以上,此太陰經元陰無主,氣不歸精也,故曰關陰。關陰者,陽關于陰也。若人迎、寸口俱盛至四倍以上,且大且數,此其陽氣不藏,故陰中無陽;陰氣不升,故陽中無陰。陰陽相離,故名關格也。

    《脈度篇》曰︰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故曰格。陰陽俱盛,不能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是可見陽病極于陽分,陰病極于陰分也。凡陽盛于陽,似乎當瀉,而陰分見陰,又不可瀉︰陰極于陰者,似乎當補,而陽分見陽,又不可補。病至此,陽自陽,陰自陰,上下痞膈,兩顧不能,補瀉不可,有死而已。

    此與真寒假熱、假熱真寒之癥大有不同。凡見此癥,總由酒色傷腎,情欲傷精以致陽不守舍,故脈沉氣露,亢極如此。真陰敗竭,元海無根,誠亢悔之象,最危之危也。

    然關格診法,後人不察人迎,但寸口為脈之大會,脈見于彼,未有不見于此者。若其弦大至極,四倍以上,且大且數者,便是關格之脈,不得誤認為火癥。

    蓋其癥無實邪發熱,又無咳嗽失血,所以為異也,然富貴之人及形體豐肥者多有此癥,求其所因,無非耽嗜少艾,中年酒色所致。雖與勞損癥若有不同,實則勞損之別名也。

    故關格之脈,必弦大至極,夫弦者為中虛,浮大者為陰虛,此腎水大虧,有陽無陰之脈也。治此宜峻補真陰為主,然又當察虛中之寒熱,陰中之陰陽,分別處治。


如果你對古今名醫匯粹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古今名醫匯粹》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